薛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变静为动,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难看出,兴趣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同样需要一种内在的源动力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求得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一课时,有一道看图计算公交车乘客人数的习题,学生都不太理解图意,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只见车上原有的10名乘客中有4人慢慢从后门下车,而3人依次从前门上车,这时我问学生:“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并列出算式?”许多学生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短短十来秒的课件演示,学生便能正确快速地理解题意,并能掌握该类型习题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有些数学难题,用“静止”的眼光看较难求出其结果,如从“运动”的角度去观察,把题看“活”,则往往能化难为易。
二、展现过程,分化难点
传统数学课上,教师主要通过讲述、板书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致使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定律、公式。而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妙味横生,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上的重点、难点。例如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首先出示铁丝围成一周的动画演示,突出长方形的周长概念,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吗?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而且能选出最简便的算法。学生从未知到已知进行了知识的探索,思维过程得到逐步的培养,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由于圆的周边是弧线不是直线,就无法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弥补原来教具或学具无法对圆无限制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这个缺陷,而且分的过程具体、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通过切割以后不但可以拼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或梯形。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过程展示,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三、化难为易,展现联系
如讲授应用题“把棱长是0.3米的一块正方体钢材,锻成横截面面积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锻成的钢材有多长?”教师利用计算机首先展示一块棱长0.3米的正方体钢材,通过高温钢坯被熔化成液体,然后装入一个横截面面积是0.09平方米的长方体透明模型容器中,冷却成固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锻造前的正方体与锻造后的长方体体积是相等的。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圆锥和直角三角形、圆柱和长方形的关系时,我利用课件演示: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形成圆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任意边长旋转一周就可以形成圆柱,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揭示了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开拓思路,发展思维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而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地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和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探索新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不仅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而且有助于开拓思路,起到发展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让学生先想象圆柱展开后的形状,紧接着,我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发现圆柱展开后的形状,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同时,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圆柱侧面的展开。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变化的思想和方法,小组内同学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动态演示,最后探究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和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适时辅助,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