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坤
摘要:目前,国内高校的韩国文学课程建设落后于韩国语课程的整体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材建设落后、教学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同时要改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韩国文学;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34-03
一、韩国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教改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通。达其志,通其欲……”可见早在周代,我国人民就为了与周边民族进行交流而开始了外语的学习与教育。韩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了交流,因此,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公元372年韩国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而我国则从宋代开始关注和学习朝鲜语(当时称高丽语)。
我国近代的韩国语教学起步较晚,1892年袁世凯在汉城开办韩语学堂之前,没有任何韩国语教育的官方记录,而这个学堂两年后即因甲午战争而中断办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韩建交之前,开设韩语专业的大学仅有北京大学等5所[1]。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韩建交,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院校相继开设了韩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本科韩语专业的国立大学约有70余所。
尽管各个高校的韩语专业教学科目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以精读、会话、听力等基础课程为主干。不可否认,这种重视基础的外语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兼优的人才,他们基础牢固,走向社会后适应新工作能力快,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再加上中韩建交以来双边交流不断扩大,一直以来韩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很高。这也证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这一事实。
2008年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国内韩语学习过热,人才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韩国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华投资急剧减少,由2008年的31.35亿美元下滑至2009年的27.03亿美元。在2010年外国对华投资增长17.44%的形势下,韩国对华投资呈现负增长,减少到26.93亿美元,社会上对韩语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大幅减少。此外,2008年初被曝光的“韩企集体欠薪、非法逃离中国”事件,严重降低了韩企的诚信,使其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大部分专业由原来的接近100%下滑至不足60%,个别职业学校甚至干脆撤销韩语专业。这个事实表明,以往为韩企定向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韩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除韩语外,其他外语语种都形成了各自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探讨也在不断开展。而韩语专业由于起步较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展了一些基础韩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如韩语精读课程教改、会话课程教改、听力课程教改等,而针对韩国文学、韩国社会文化、韩国概况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则几乎无人问津。
笔者在黑龙江大学任教以来,曾多次主讲过韩国文学课程,也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与广大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深感目前国内高校的韩国文学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病,严重影响了韩语专业的发展。同时也看到许多教师赴国外进修后,生搬硬套地将国外的教学法应用到国内教学过程中来,结果由于国情的巨大差异而导致事倍功半。教学内容方面也一味照抄国外教材,丝毫不顾中国人与外国人审美情趣的实际差别,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文学篇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而教材上也存在着内容选取不当、翻译错误、轻重不分,甚至歪曲历史、误导学生的严重问题。更有甚者,还有个别教师否定开设韩国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曾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但事实证明,信息化时代要求新人才掌握多种技能,其中外语是必备的,但绝不是唯一要掌握的。因此,外语教学也要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以往那种只重视听、说、读、写、译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应该适时地进行变革。
综观国内各高校,文学课程一直是各个外语专业的必修课程,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都开设有相应的文学课程。反观韩国高校,其中文系课程中也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是外语学习的有益补充手段,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相关国家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甚至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具备外语之外的必备知识,尤其是熟练掌握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方能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在日常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再则,文学研究一直是我国文学界的一大课题,其中外国文学研究方兴未艾。而韩国文学自古就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相比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些学者拿不出自己的观点,在与韩国学界对话时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在这个领域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并且培养能与韩国学界进行对话的、具有独立学术思想的韩国文学研究人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是韩语学界的一项重任。
另外,韩语专业的考研率也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看到国内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选择继续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大部分高校的韩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文学知识,一些学生将来会选择韩国文学为研究方向,对这些学生来说,在本科阶段就系统学习韩国文学知识,对将来的人生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特点,必须对韩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韩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韩国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全国各高校的韩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对韩国文学课的必要性和教学特点认识不足,认为外语专业只需单纯培养会说外语的学生即可,学生没有必要掌握文学等知识。即便开设文学课程,也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上课时带领学生查单词、讲语法、背课文,完全把文学课当成精读课,不按照文学课程的特点安排教学,这就失去了文学教学的魅力,背离了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把外国文学课当成了外语阅读课。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韩国文学课程的兴趣,这在国内高校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第二,任课教师的文学修养不高。目前国内高校的韩语教师中,研究语言学的教师居多,研究文学、文化的偏少。有的学校干脆没有研究韩国文学的教师,而是让语言学教师去上文学课,由于知识领域的不同,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前面也提到,有些文学方向的教师对韩国文学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转述韩国学界的观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文学方面的审美情趣、感悟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在韩国学者的观点中,有一些是中国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强迫学生接受这样的观点,不但事倍功半,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第三,开课率不足。以黑龙江大学韩国语专业为例,专业开设以来一直把韩国文学课作为韩国语学习的辅助手段,在所有专业课程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甚至长期不开课,形同虚设。
第四,教材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韩国文学教材远没有韩语教材多,就目前常见的韩国文学教材来看,鲜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好教材。其中大部分教材用韩语写成,对于广大没有接触过文学常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光读懂内容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学生拿这种教材学习,其过程无异于背词典,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而教师若选择了这种教科书,为了解答学生对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备课量也会相应增加,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用汉语编写的韩国文学教材虽然克服了这个语言的问题,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是简单地把韩国文学教材翻译过来,并没有拿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即便绕过了语言的障碍,能够提供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韩国文学课程的教改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尝试对韩国文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应对变化,转变观念
今天仍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韩语专业就是为韩企培养劳动力的“语言学校”,不顾国内就业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这一事实,依然抱着“只要学好韩语、就能保证就业”的老观念。且不说韩国的经济总量,就拿韩国在华投资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在华韩企当中,大企业的高管至中管层几乎都有留学英语国家的经历,工作语言基本上是英语,这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加看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而中小企业虽然需要一些韩语人才,但其招聘时除韩语水平外,还很看重应聘者的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韩语水平的高低往往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韩语教师要认真分析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转变旧观念。
(二)提高师资水平
一个健康发展的韩语专业,不仅要有基础课程,也要有文学课程、语言学课程,这些课程各具特色。要想开展好韩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文学教师。这些文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应该有自己的学术观点。目前国内韩国文学研究存在着拾人牙慧的现象,某些学者往往不假思索地把韩国人的观点写进自己的教科书中。中韩两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不同,把韩国人的观点强加给中国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这其实也是造成韩国文学课程被动局面的一个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学术交流就是百家争鸣,作为国内的学者,应在外国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拿出自己的观点,才可以和外国学者平等对话。若只是人云亦云,在学术交流上就会底气不足,难以掌握话语权。
因此,要打破韩国文学教学的僵局,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水平的提高。从学校角度来讲,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还要组织必要的进修和学术交流。教师本人也要有这种意识,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课程主讲教师。
(三)编写内容准确、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
国内现有的韩国文学教材相对较少,部分教材用韩语写成,内容丰富,适合以韩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没有文学功底的韩语专业学生而言,难以理解,知识量也过大。而一些新教材中韩文内容参半,便于对比学习,初学者相对易于接受,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有的教材文学史部分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的教材选取的一些文学作品原文本是汉文,书中却选取了韩国语译文,不利于学生了解作品原貌;而一些教材选取内容时不分轻重,把一些不重要的历史常识也收入其中,更适合作为课外读物。而一些中文版的韩国文学教材,其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全部都被译成中文,小说部分尤可,诗歌部分的翻译虽说是见仁见智,但终归不利于学生了解韩国文学作品的原貌,因此,需要教师备课时查找相关原文,备课量较大。另外一个普遍现象是作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主观选取内容,有的偏古代,有的偏现代,因此,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韩国文学的全貌。
还有一些学校干脆使用韩国原版的文学教材,认为这样做既可教授文学知识,又可强化韩语阅读能力,实为两全之策。殊不知学生精力有限,为了读懂这种原版教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查词典、翻语法书,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另外,韩国的大部分文学教材因为民族感情问题,对某些作家作品,尤其是对汉文学评价不公,这一点是韩文原版教材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大原因。此外,韩国学者观点各异,造成了教科书也对同一个问题各执一词,这在挑选原版教材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因此,为了保证韩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新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几个特点:1.要体现“中国人看韩国”的立场;2.要体现韩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联系;3.要阐述韩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4.要给予汉文学公平合理的评价。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由于大部分韩语系教师是学习语言出身,对文学知之甚少,因此,不但对韩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学上也存在着照搬语言教学方法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带学生查字典、解释单词和句子,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内容,让学生写读后感等。这种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失去了教学的乐趣,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文学课程与语言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课程不侧重激发学生的模仿能力,而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辅导讲解来帮助消化吸收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培养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讲授文学课程时,教师不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内容,要摆脱“学习语言”的惯性思维束缚,把精力放到引导和启发上去。
同时,教师要按照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如讲解文学史时,要重点讲授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等,而对于文学作品选,则除了讲解作品本身的内容、风格之外,还要介绍作家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历史事件、传说以及该文学类型的发生发展概况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时要突出“中国人看韩国”这个基本立场,不能遗漏中韩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这样方能达到为中韩文学研究培养后进力量的教学目的。
由于文学课程不重在模仿和记忆,其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对调整。闭卷考题中考查机械记忆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应过高,以不超过40%为宜,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不可过死,要允许学生发表合理的不同见解。在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查时,应主要设置论述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掌握程度,对与教科书不同的个人观点同样也应包容和接受。当然也可采取论文形式进行考查,这种方式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尤其是让一些在文学研究方面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得以崭露头角。
韩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整个韩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继韩语精读、会话、听力等基础课程的教改之后,韩国文学、韩国概况、韩语概论、韩国社会文化等传授高级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将被提上日程。笔者在总结自己日常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韩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个人见解,目的是想和有识之士共同分享经验,通过共同努力,促成韩国文学课程教改的早日成功,实现韩语学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秉运.韩流热潮与中国大学的韩国语教育[J].黑龙江
民族丛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