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教学走向精彩

2012-04-29 04:24杨春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0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杨春仙

【摘要】 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推进和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地转变,我们呼唤新型的计算教学,远离空洞呆板的说教,挖掘数学知识的人文性,力求在春风细雨般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得快乐、算得准确,品尝到思维的快乐,计算的快乐,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计算教学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庸走向精彩.

【关键词】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算理;算法优化;活化形式;关注反思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老师不喜欢执教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难觅计算教学的踪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 那么,如何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计算教学走向精彩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比较厌烦,尤其厌倦流水式的计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愿计算、不想计算、不会计算的学生大有人在. 怎么办呢?我认为如何将实际问题与算式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关键所在. 如充分挖掘好教材提供的情境,如果有必要可以个人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自己搜集或创造学生喜欢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在探究——创造——收获——再探究——再创造——再收获的良性循环过程之中. 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练习“活”起来. 例如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课外时间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去进行尝试和体验. 计算教学的资源其实无处不在,要使这些资源能为我们所用,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算法优化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 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 ÷ 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 ÷ 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0.12 ÷ 3 = (),0.12 ÷ 0.03 = () .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 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 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 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 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 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 × 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 × 9 = 216,再加1箱的24瓶:216 + 24 = 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 × 5 = 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 × 2 = 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 + 40 = 240;还有利用24 × 1 = 24迁移出24 × 10 = 240. 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 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 ÷ 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并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 ÷ 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 ÷ ■”来口算,从而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 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活化形式巧练习

加强练习是学生加深理解计算法则,形成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的途径,是计算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锤炼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教学中,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往往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计算练习,突出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练习方法的灵活性,避免单调、机械、重复的训练,做到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问题强化练,变式题型灵活练.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童趣化的数学游戏,激发起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高涨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计算. 如对计算粗心的学生,我开展了“比一比”竞赛活动、“百题竞赛”活动、“开火车”接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计算,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样,在具有趣味性、现实性的场景里,计算教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四、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计算125 × 8 ÷ 125 × 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 × 8”相除. 总之,改革需要勇气,继承同样需要勇气. 计算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 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速度及口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琢玉在手,成玉在心”.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平庸,实质上对教师来说更难把握和驾驭,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勤于思考,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计算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乐学,愿学,会学,能学,就一定能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慢慢你会发现计算教学其实也很精彩.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