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顿
【摘要】 当前初中部分学生厌倦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缺少问题意识,单一的被动接受.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起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增加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问题;意识;合作;激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搜索的动力.
当今,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以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图表、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材料中,有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习题、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会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二、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有猜想、发现的欲望. 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的引言,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作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 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误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 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利用机会适当增补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开放性问题,并不排斥传统形式的数学题. 问题是教育思想的变化,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启发学生多思善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动他们去探询、去发现. 一方面在数学内部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理论问题,导致对数学基本知识理解的深入,另外在对社会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 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 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应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的语言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风格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自身的思想.
五、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教学中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 可以考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中的常识增加进来,让学生学习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
[2]莫雷.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喆.改进教师工作方式,促成学生有效学习[J].人民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