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波
【摘要】在教学设计中搭载知识点的素材很重要,即如何通过一个事物把知识蕴含在里面,通过适当的方式去演绎,使之让学生有兴趣去研究和解决,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进行素材的选编与整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素材;选编;整合
缘 起
浙教版七年级上“2.3有理数的乘法(1)”这一课在两个班的不同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笔者备受启发.下面把两个班在进行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及同负两数相乘的法则教学中的片段作一回顾.
A班片段回顾:在A班教学时,笔者依照教材循序进行,在进行到一个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相乘时,
T:请问(-3)×2=?
S1:我们可以把(-3)×2转化成(-3)×2=(-3)+(-3)=-6.
T:你能用一个实例来说明(-3)×2=-6的实际意义吗?
S2:实际意义是水位每时下降3 cm,2小时后水位下降6 cm.
T:那请问2×(-3)=?你还能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它的实际意义吗?
(对于2×(-3)=?学生通过与3×2=2×3类比不难得出,但对其用实例说明实际意义是有困难的,此时一片沉默,时间在分分秒秒地流逝,笔者不得不采取行动)
T: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
某天,从上午6:00开始,一实验室内的温度控制在每时降低2℃,到12:00实验室内的温度降为0℃.问上午9:00该实验室的温度为多少?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笔者此时一阵欣喜,对于学生的能力和对先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充分肯定)
S3:温度为6℃.
(笔者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与好奇,对其进行提问)
T:你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算式是怎么列的?
S3:这个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温度是一直在下降的,每时降2℃,9:00是在12:00之前的3个小时,而12:00的温度是0℃,所以往前推3个小时就可以得到答案,即2+2+2=6.
(听了S3的回答,笔者心里哭笑不得,既为这名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但又为没有达到笔者预设的目的而感到着急,时间依然妄自故我地流逝,看着其他同学对其投来欣赏的目光,笔者有一种无助,在时间紧迫内容未尽的压力下,不得不自顾自地讲解,在来不及顾及学生的反应下草草收兵,看着下面学生一片漠然的接受下,笔者感觉一阵困惑)
B班片段回顾:带着前一节课的困惑和疑虑开始了在B班的教学,同样的内容进行到这一环节时,
T:你能用一个实例来说明(-3)×2=-6的实际意义吗?
S4:如果一个蜗牛沿着一条直线以每分钟3 cm速度向左爬行,2分钟后它位于现在位置的左边6 cm处.
(B班有了不同的回答,不过这个回答一开始笔者并没觉察出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在此影响下,笔者在接下来的提问中稍作修改)
T:那请问2×(-3)=?按照S4的实例背景,这个蜗牛怎么爬可以得到这样的式子呢?在直线上画一画.
S5:结果为-6.如果这个蜗牛沿着一条直线以每分钟2 cm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位于现在位置的左边6 cm处.
(这个回答其实让笔者感到吃惊,吃惊他的快,而且回答很到位,这个是笔者完全没有预设到的情景,内心为之感到精彩,而且其他同学表示非常认同,笔者认为按照这样的思路下去犹可探寻)
T:那如果这个蜗牛沿着一条直线以每分钟2 cm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位于什么位置呢?
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S6:(-2)×(-3)=6.
(接下来的教学进行得相当顺利,在图形的结合下,学生表现得异常踊跃,笔者认为大家此时的学习是快乐的)
分析:两个班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反应,笔者认为最大原因在于搭载知识点的素材以及演绎素材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在B班中通过七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场景,并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明显就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极大地增加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笔者认为搭载知识点的素材很重要,即如何通过一个事物把知识蕴含在里面,通过适当的方式使之让学生有兴趣去研究和解决.
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进行素材的选编与整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的重要性.而我们手中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素材虽然丰富,但尚需巧妙地开发利用,对强化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教材提供给我们教师只是参考,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观察、比较、猜测、联想、引申、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不仅可以把彼此孤立的知识串联成线,联结成网,沟通成面,使学生解一题明一路,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