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文言文看古代论辩技巧

2012-04-29 00:44裘亚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1期
关键词:梁惠王邹忌寓言

裘亚钰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群雄争霸,战乱频仍,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思以其道易天下”。因此,雄辩家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有的“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有的单枪匹马,纵横捭阖。在时代赋予他们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的辩诘雄风。

可以说,在这个需要论辩的时代以及以后许多的朝代,都有着滋生论辩的土壤,从而使这些论说文能蓬勃地发展起来。到今天仍流传下来不少的关于论辩的故事和研究论辩的篇章。这些“土生土长”的文章,有的志在显扬真理,有的以新奇取胜,有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深湛义理,有的则可称之为诡辩。这些文章都熔铸着思想家们的真知睿智,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目的性极强的论辩文化,有着鲜明的论辩目的、论辩原则、论辩方法和论辩技巧。

诸子百家中有许多辩者,有的反对“辩”,有的主张“辩”,但都没有脱离“辩”的范畴,或者说,“辩”之气仍然在文章中得到了体现。这些文章或循循善诱、或步步紧逼、或以事说理、或比喻论事。其论辩技巧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绝。孔子反对“辩”,但孔子在对其弟子的传道授业中就有近乎论辩的言语。例如《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文章开头,孔子就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循循善诱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了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在家的时候总是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孔子没有直接批评他的学生,而是用这种询问的口气去点拨他们,让他们从中获得教诲。墨子倡导“辩”,在他眼中,“行说人者,其功善也多”(《墨子·公孟》),意思是能够“谈辩”、“说书”的人通过辩说向别人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墨子·公输》(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墨子认为,公输盘自认为讲仁义,不杀很少的人,却帮助楚国攻打宋国,要杀死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在这则论辩中,墨子采用了迂回诱人的论辩技巧,他先诱使对方提出了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然后以此来反驳,从而使对方陷入自己挖掘的自相矛盾的陷阱中,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维是错误的。

孟子反对“辩”,却以“好辩”著称。他曾经无奈地自我解嘲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就集中体现了他雄辩的特点,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孟子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例如《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高中语文必修四)就是其中一篇优秀的论辩文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到河内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邦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一个比喻,他说:两军打仗的时候,有一方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如果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来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于国”尽心,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浅显的比喻让沉湎于自得中的梁惠王明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尽心”,因为“尽心”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这种方法在苟子的《劝学》(语文必修一)中也有体现。例如开头就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类推晓喻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不怠,就可后来居上。这种方法叫做比喻式类推法,是通过两类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或反驳一个思想的是非曲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庄子也反对“辩”,但《庄子》一书却是在不停的论辩。寓言说理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其中《逍遥游》就是最具典型的脍炙人口的寓言(高中语文必修五)。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潜含着说理论辩的故事。从形式上来讲,其结构一般都很短小,但充满着智慧哲理。从表达方式上讲,寓言就是借此喻彼,或借小喻大,或借远喻近,将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这则寓言中,庄子通过“鲲鹏之变”、蝉与斑鸠、朝菌与蟪蛄、冥灵与大椿、彭祖等的描写,晓谕了世界万物,就其形体而言,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就其寿命来讲,长者如冥灵与大椿,短者如朝菌与蟪蛄,它们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似乎各任其性,各得其所,逍遥自在;然而,仍然要有所凭借——“有待”。

庄子所谓的“逍遥游”,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就是人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历程。由于这种事理上的一贯性和理解上的同一性,我们的思路在感受那奇特的想象、领略那语锋逼人的变化超脱中,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庄子所设置的意境,接受了庄子的感染,从而完成了寓言说理的吸引人、感染人的任务,理解了庄子理想人格所追求的目标。

除了诸子百家,在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名人策士。他们都是能说会道的辩士。例如,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巧言令色在秦国推行了连横策略,苏秦(战国时期东周人)则通过他的巧妙辩才游说其他列国合纵抗秦。在当时还有许多被称为“辩者”的人,如邓析(春秋末年郑国人)、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公孙龙(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们以辩为乐,能够“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庄子?秋水》(必修三)。在中学课本中,也出现了许多公认的雄辩者的形象,例如邹忌、触龙、烛之武、曹刿、唐雎、晏子等等。下面就其中的人物形象作个简单的分析。我们来看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较式推理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比较发现别人的错误观点,然后进行反驳让对方明白道理的一种方法。邹忌将妻、妾、客三者的回答和自己的“窥镜自视”作比较,发现他们的回答都不是出自内心的,由此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他们私、畏、有求于他。于是他从中得到启示:宫妇、朝廷之臣、四镜之内也会因为私、畏、有求于王而不敢说真话。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水到渠成地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国家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坦城制造了一个谦恭的氛围,消除了齐王的防御心理,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反躬自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至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齐王听了以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马上下令,广纳批评意见,一时进谏者门庭若市。由此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另外,像《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必修三)运用了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的方法巧妙地说退了秦伯,保全了郑国;《触龙说赵太后》则用旁敲侧击、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动之以情,喻之以义,打中了对方要害,赵太后也不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糊涂女人,因此不等左师公把话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自己的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的要求。

总之,为了政治、军事、外交、伦理等的需要,各类论辩者都在企图通过自己的论说方式来扬道释理。亦即通过谈说论辩的方式来辩明一定的道理,阐述一定的思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产生在这个时代,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的。因此,挖掘这种论辩的技巧和特色,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人的思辩方式,从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探讨挖掘为我所用的精华。通过批判的继承,语言的创新,使中国古代论辩中的求真求治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当代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在网络时代里,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沟通中,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的锻炼和培养中,在思维能力的增长创新中,注入古代论辩艺术的合理因素,以此不断延续并弘扬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责任编辑 贺蕾蕾)

猜你喜欢
梁惠王邹忌寓言
邹忌劝齐王纳谏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邹忌比美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