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2-04-29 19:57魏琴
甘肃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魏琴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73—01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主动、自觉地理解、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低年级教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如果像传统教法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则容易割裂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地抽象概括。

例如,在认识“0”时,可以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在电话机上见过0,在直尺上见过0……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学生数100根小木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对计数原则的这种感悟,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学生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三、观察比较,强化数感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这样,使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的认识,能够以较小数感知较大数,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强化。例如,一年级从“1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就通过观察木块和小木棒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到5比1、2、3、4大,但比6、7、8、9小,引导学生认识“<”“>”号。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引导学生把1平方米与10平方米进行比较,估计出教室的面积。再通过10平方米与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比较,体会较大的面积,进而估计出校园的面积、小区的面积、广场的面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知大数,从而使学生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培养、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数感。随着数感的建立、形成、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

??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