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能少”到“人人都学好”

2012-04-29 00:44田明李峰
甘肃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甘州甘州区学校

田明 李峰

这是一种散发着质朴醇香的教育,“尊师重教”是她的呈现方式;这又是一种流淌着生命气息的教育,灵动内敛是她的精神内涵。

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教好”,再到“每个都学好”的朴素办学历程,诠释着甘州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真谛,描绘着甘州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人风景。张掖市甘州区的教育就这样浸润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徜徉在丝绸古道上。

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甘州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李成才被大家称为甘州教育“活地图”。就是这个“活地图”,在“两基”国检绘图时,却犯难了。“经过几轮学校建设,很多学校校址变了,面貌也大不一样。”在甘州教育的地图上,学校数量越来越少了,但却越来越“亮”了。三闸镇中心学校就是重新绘制出的地图上的一个 “亮点”。

三闸镇原来有两所初级中学,校舍破旧,中心学校办公都借用镇政府的房子。2007年,甘州区督政小组驻三闸镇。反馈会上区长一点不给面子:“70%的危房,生命谁保障?”当面让区长训斥,镇党政一把手的脸红了。会后乡镇迅速划拨土地46.6亩,校舍改造项目优先倾斜。一年多时间,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创造了甘州教育的“特区速度”。

谈起学校变化,龙渠乡农民张峰笑着说:“以前看娃,都把娃带到校外餐馆吃。现在学校食堂饭菜好了,我也花4块钱在学校吃!”记者在小满镇中心学校看到几位正和孩子一起吃饭的家长,八年级学生家长王世英说:“孩子每周回家一次,学校食堂办好了让家长很省心。” 在安阳乡五一小学,记者看到食堂都统一配备了标准化灶具,厨房整洁卫生,餐厅宽敞明亮。九年级学生李宝宝要了番瓜炒肉片、洋芋烧肉、白菜炖粉条和一份米饭,食堂师傅从他卡里划走4元钱。“早上是包子、牛肉面,中午和晚上一般是两荤两素,一天10块钱就够了!”

事实上,甘州教育的地图在不断更新着。2009年以来,甘州区先后实施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九年制寄宿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六大”均衡发展工程。2012年3月,投资1.2亿元的大成学校在滨河新城区开工,这是继甘州中学之后,又一个投资上亿元的新校区。甘州区重新绘制教育地图的背后,是区财政巨大的投入。据统计,六年时间甘州区投入建设的资金达5个亿。至2012年,全区基本完成学校建设任务,简陋的校舍早已定格在发黄的相册,城乡学校的硬件“沟壑”消失得无影无踪。

用真情浇灌每一个孩子

一天, 张掖四中政教处收到一封表扬信:“贵校初三年级孟子莹等同学,为社区王秀英等老人清理烟筒,打扫卫生……”原来,在一次偶然机会,孟子莹听妈妈说,小区三位“空巢”老人没人照顾。妈妈的话启发了孟子莹同学。星期天,他和20多位同学自发组成的“空巢老人牵手行”志愿小分队分别出现在三位空巢老人家里。男生打扫卫生,女生给老人剪指甲、洗脚……

知道内情的都懂,自发并不是偶然。一直以来,甘州区把“关注人性、关注共赢,关注幸福”作为最基本的育人要求。针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子女等问题,甘州区成立了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基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因学致贫”家庭学生“零收费”政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心理咨询,安排学生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开展“一对一”关爱活动……甘州人播种了爱,也收获了爱。

记者在党寨镇中心学校看到,该校 “留守儿童之家”兼心理咨询室布置得雅致而舒适,药箱、图书、体育器械、钢琴、亲情电话一应俱全。墙上有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兴趣。校长彭肃介绍说:这是学校为留守孩子过生日时拍下的。那天吃蛋糕的时候,二十几位留守孩子把老师们惹得直淌眼泪。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这样一次特殊的心理咨询。接受治疗的是学生中传说“变态”的一位男生。“卫生巾是你给妈妈买的吧?”“不是!”“看样子你很会关心女孩,给你女朋友买的吧?”“不是。”张老师追问:“你用卫生巾干什么?”沉默。张萍解释:“作为心理老师绝不会笑话任何人,别人告诉我的秘密绝对保密。”男孩子抬起头来,沉默片刻,开始脱鞋。立刻,一股脚臭味弥散开来。男孩腼腆地说:“我有脚臭,电视广告说卫生巾吸水性强、透气性好、能除异味,所以我就当鞋垫用了。”张萍释然,问道:“这是伟大的创意呀,为什么不告诉大家!”那一刻,眼泪和委屈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孩子的心结打开了。

“不丢弃每一个”是甘州教育人的承诺,而“不只看成绩,眼里要有人”,则是甘州教育人永恒不变的教育追求。在爱的摇篮里,许多缺乏自信的心长出了新翅膀,连家长也用成熟的童心,找回了教育的实质。

用文化关照心灵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甘肃提督周达武捐资倡建了甘州觻得书院。时隔百年后,步入校园,古雅的孔子雕塑,郁郁葱葱的树木,仍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厚重,这里就是张掖四中。

像张掖四中这样积淀了悠久文化底蕴的学校在甘州区还有很多:从甘泉书院一路走来的民族小学,由民勤会馆绵延的张掖二中……进进出出的先贤使甘州教泽流长,文脉绵延,赋予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灵动的生命,也包含了甘州人抑制不住的教育改革的热情。

“学校也好,区域教育也好,本质是文化的竞争。”秦福伟局长说:“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站在新起点,甘州人清楚,教育内涵发展远比学校建设更难。2007年甘州区就开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六年的学校文化示范校和标准化学校的创建活动,教育异军突起。

每年孔子诞辰日,张掖二中孔子雕像前就会聚集高一新生齐声朗诵《论语》和《孔圣颂》。50多年的光阴,每位师生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着精神营养,健康成长。

花寨乡中心学校是甘州最边缘的一所乡镇学校,在任何地方,该校师生只要见到果皮纸屑等,就会顺手捡起来……

二中有一座“后花园”,学校利用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到“后花园”学习园艺,和老师一起栽培植被。郁郁葱葱的树荫,假山上的小泉潺潺流淌……被学生称为“心灵栖息的港湾”。

在甘州,记者眼里不仅看见的是“物化”的雅致,更目睹了师生优雅的行为。

党寨中心学校校园高高矗立陶行知的雕塑,绿意盎然的草坪,淡雅幽香的小花,“知恩亭”和“德馨亭”周围20本展开的模型书和“诗词路”遥相呼应,真是一步一景……在“启智楼”,一幅斗方格外醒目:“锲而不舍”。校训不再是四个文字,已内化成了党中人的精神气质,孕育了教师的人文情怀。文化自觉,使甘州区每一所学校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没有文化的学校不是完整的学校。培养“淑女气质,君子风度。”是张掖甘州区追求“文化关照心灵”的真实写照。

让阅读无处不在

在采访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师生身上散发出的浓郁的书香味。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甘州区的学生不带书包,学校可以不按课表上课。学生可以自由读名著、看影片、制小报、讲故事。”为确保学生阅读时间,教育局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将招生名额下放,展开作业检测,取消了初中晚自习……

甘州区要求老师每天读一小时书,每月读一本专著,教育局还开辟了读书沙龙、网上论坛。学校制订了以阅读为主的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教师们也按不同的兴趣、爱好,建立书友会,分享经验、交流心得。

张掖一中还有一个固定动作:每位教师每年都要给学生做一次学术讲座;北街小学每周举办一次教师“说书”活动;甘浚镇中心学校给学生的奖品是书,老师的福利也是书籍;西街小学则鼓励教师到书店选自己喜欢的书,由学校“买单”。

阅读不仅改变着甘州区教师行走的姿态,也唤醒了学生读书的激情。

在甘州区中小学班级里都有一个“流动书吧”。说是“书吧”就是极平常的一个手提袋。手提袋式“书吧”,把图书柜的“死书”变成“活书”,可以“漂”回家,“流”到每个孩子手中。

碱滩镇中心学校距离城区20公里,“图书室藏书达到17000多册,人均图书达到了30多册。”图书管理员刘海告诉记者,“区上实施读书工程,先建图书室,优先配图书,每年给学校配备上千本。为确保月月有新书‘上架,学校要求老师不论谁外出,必须到当地新华书店买一些儿童读物回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早上还未走到小满中心学校,远远就飘来学生朗诵杜甫的《望岳》声音。每天课前10分钟,是全校学生集体经典诵读时间。“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能背诵百篇经典诗文。”李春军校长脸上洋溢着阳光、自信的笑容。自信起于阅读,源于书香,欢笑从心灵流淌。

雒倩倩,是长安乡洪信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后进生”。开展阅读活动以后,她经常出入于图书室,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读得津津有味。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从橱窗里篇篇习作展示,到体育成绩全优,她成了校园读书“明星”,成了同学们最佩服、最感动的榜样。

让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每天的“大课间”,是马神庙街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宁最快乐的时候。淘气、不按时完成作业……几年前,他身上的“坏毛病”一抓一大把,自从参加了班级篮球游戏活动,深深地迷上了篮球。从班级里的“小人物”一跃成为“大明星”,那些甩不掉的“坏毛病”不知不觉“溜”走了。

办适合学生的教育,给学生多元选择,使马神庙街小学从一个薄弱校成为省级阳光体育试点校。

2003年实行新课程改革,马神庙街小学发展的视野聚焦到了陌生的校本课程,“整整一个寒假,研发小组成员没一人休息,查资料,进书馆,就连春节拜年走亲戚,也要问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新学期开始,一本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的校本课程《快乐体育》诞生了。课程汇编了快乐游戏20项,球类游戏40余项。校长马建国自豪地说:“校本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找到了新的成长路子,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参与者角色,重要是改变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在甘州,这不是一个特列。

“加油,加油!”在甘州区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的户外拓展训练场,传来一阵呐喊声,记者看到三连五排的小兵张东男双手抱臂,在教官的指导下,仰身倒下,被同学稳稳托住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开发为基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践活动从单一的军事训练走向综合提升的发展之路。

在学生宿舍记者看到,除了德育活动课表外,还张贴着实践活动课程表,课程分选修课、拓展课和必修课三类,共32门。开发多项实践活动课弥补学校教育‘短板,给孩子多了一条选择的路。

至目前,基地共集训186期,50000名学员参与了各种展示,每一期学生竞赛获奖率达到50%。

乡土课程的问世和对课程的本土化处理,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融为一体,使党寨中学“十美校园”、北街小学“幸福教育”、南关学校“生本教育”、张掖一中的“绿色教育”等一批特色文化校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感

时间回到2002年8月30日,在区青东小学多功能厅,教育局召开一场特殊的送行会。8名城区小学教学骨干教师赴农村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2002年至今,甘州区共有140名城区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106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锻炼。与此同时,甘州区构建了城乡学校 “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紧紧围绕学科和科研优势,建立了多层次的教研团队和学科团队,广泛开展学区联片支教活动。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首先要均衡课堂教学水平。甘州区启动了“单元教材教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六年全员培训行动计划和“校长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城乡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区域连片教研“点面”结合的局本培训模式,点燃了教师的激情与梦想。

经过40多公里的颠簸,记者来到甘浚镇龙家坡村教学点,见到了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毛守海。五年孤独的守护,他陪伴村里14个孩子念完了二年级。谈起14名学生,毛守海觉得唯一让他遗憾的一个孩子是朱晶晶。朱晶晶是07级毛老师教的一位聋哑孩子。“娃写字慢,下课了,就多陪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教”。为了教好朱晶晶,毛守海自学了手语。上课时,一边嘴里说一边做简单的手语。“就教几个娃,落下一个心里不舒服。”毛守海遗憾地说:“怕耽搁,二年级的时候把娃送到了市聋哑学校,本来能教好的。”“看到学校这些娃,都是自己的娃。”为了“一个不少”,五十五岁的毛守海独自守候在龙家坡教学点这块戈壁深处的小小的教育田地里。他说:“虽然每一天忙着、累着,但充实着、幸福着!”谈到教师队伍建设,秦福伟局长抑不住激动:“像毛守海、代友智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脊梁,我感谢我们的老师!”

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

“真实的生活,主动的学习,完整的生命。”构成了甘州生态课堂“三元素”,引导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变“教”为“引”。在甘州人的眼里,没有学生的好坏,只有教学的差异。教师坦言:“减负增效,说到底比的是质量,拼的就是教学底气。”

2008年6月10日,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主持人张熊飞教授坐在了张掖二中教改现场会上。“诱思探究”教学法拉开了张掖二中课程改革的帷幕。与此同时,“有效教学”、“参与式学习”、“新教育实验”等教改成果纷纷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谈起“高效课堂”实验,青西中学王幼华校长如数家珍:“每一节课,年级组先集体备课,然后课任教师试讲。试讲后,教研组再讨论、修改;然后再上课。磨理念、磨目标、磨教材、磨教法、磨细节,‘磨出了多学科‘精品课堂教学模式。现在,课堂教学逐步从控制型走向自主型,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学校有61名教师在各级优质课中获得奖励。”

一段时间,新调入城区学校任教的杨玉花十分痛苦。她每天把教材琢磨透了再教给学生。“自己就像觅食的老鹰,学生只要张嘴就行了,一天下来她累,学生也累”。杨玉花觉得学生和知识之间好像隔着什么,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和创造的快乐。为何不让孩子参与备课?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一篇讲读课,杨玉花请学生帮助自己备课,搜集资料,提出方案。课上得非常“吝啬”, 杨玉花啥也没有讲,但效果非常惊人。课堂上,学生自主读文、品文,又延伸迁移。学生说,语文其实很好“玩”,因为好“玩”,玩出年级组语文测试第一名的成绩。 杨玉花很感慨:既然学生站着把成绩拿了,何必跪着、趴着。

在甘州,何止一个杨玉花。在明永乡中心学校采访时,记者发现教室三面都有黑板,讲台上也是学生在讲课。校长王世辉揭开了谜底:“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让孩子有尊严地站立。”

是呀,只有自由呼吸的心灵,才有站立的尊严。形式是表面的,但背后流淌着甘州人践行教育内涵发展的汗水。四天的采访结束了,秦福伟局长的一句话依然萦绕在耳边:“教育改革和发展没有尽头,但我们已走在路上,永远会在路上”。稍作休憩,甘州人又背起行囊,在清澈而善良的眸子里,高质量、高水平的区域现代化强区的旗帜,正召唤着他们。

??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甘州甘州区学校
舒定坤
张掖市甘州区奶业肉牛产业联盟成立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八声甘州
亮剑吧,甘州少年
学校推介
甘州区多措并举加强耕地保护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诗词解读四层次——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