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洪英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研究语言离不开分析人类的发展进程,以及不同民族之间认知能力的差异。语言与认知能力是互动的,一旦某种语言形成,他会对于使用该语言的群体认知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掌握某一语言,必须从认知角度,围绕着该语言的原始词根了解认知模式及认知过程,本论文将以词「雷」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中文和日文中「雷」的不同认知模式,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语义差异性。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雷」 认知能力 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对于语言运用的过程也是人们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语言来推测人类思维和推理的特点,理解和掌握认知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认知语言学通过认知方式的分析来研究认知结构和组织。其中认知方式主要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示、认知模式、隐喻转喻、识解、激活、关联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这些认知方式适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对语言做出统一的解释。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心智表征的规律,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的表达、运用和理解,语言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差异和概念结构差异所致。
1 关于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现实—认知—语言”。如果再进一步详细分析,可以将“认知”这一过程分析得更为细致,可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参考这一公式,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定律,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做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其语言的发展也是遵循该规律。归纳如图1,语言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而不断地在发展。
2 关于「雷」的语义认知
语言的发展和人的认知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认知能力表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词的产生之初,以及后来的发展。对于一个命题词汇,我们总是不再追究其词义的来源,其实恰恰相反,从事物的命名开始,已经充分地体现出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认知过程。下面看一下「雷」认知模式。
2.1 关于中文「雷」的认知模式
字典中雷的义项分别为:
(1)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
(2)军事用的爆炸武器。
(3)(~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4) 姓。
古代中国人对于雷的认知可以从雷的汉字演变过程中一目了然。参看图2下方的图片,人们看到的是闪电穿过大地才会有雷,遵照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觉,将雷的基本意义通过字形完美得展现出来。而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以及汉字字形的发展,雷和雨的关系,所以确定雨字头。在康熙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正韵】卢回切。本作靁。隂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声。象回转形。如图2上方图)大地在回荡,雷动之后伴之而来的是雨水,雷雨为万物生发之本,是吉祥之意。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于雷最初的认知。
2.2 关于日文「雷」的认知模式
通过日语大辞泉字典中记载的义项分别为:
(1)電気を帯びた雲と雲との間、あるいは雲と地表との間に起こる放電現象。
(2)雲の上にいて、雷を起こすという神。鬼の姿をしていて、虎の皮の褌(ふんどし)を締め、太鼓を背負って、これを打ち鳴らし、また、人間のへそを好むとされる。雷神。はたた神。かみなりさま。
(3)頭ごなしにどなりつけること。腹を立ててがみがみと叱責(しっせき)すること。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是通过口耳相传来记录历史,直到引进了中国的汉字,以及后来他们根据汉字创造出了日文假名为止,日本没有文字。所以,在寻找古代日本人的认知模式时不能完全依靠字形,更多应该依靠其发音。「雷」在日文中的发音是「かみなり」,也可以写作「神鳴り」,意思可以解释为神的怒吼。
古代日本人认为雷是神的怒吼。而并非古代中国人听到的,使大地震动回荡的声音,以及看到的,雷声之前的闪电,以及雷声之后的雨水。古代中国人对于雷的认知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更加符合自然科学。也许在当时,中国人的认知能力已远远高于日本人,正是因为当时人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古代中国人才能更加客观地认知世界。
3 关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雷」的语义差异性
3.1 「雷」的意象
Lakoff(1987:445)区分出三种意象,分别为感觉意象和心智意象及意象图式。其中感觉意象主要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所直接获得的意象,包括:视觉意象,嗅觉意象,听觉意象,力量意象等。它是形成心智意象的基础。此处,归纳雷的感觉意象为:
(1)空间认知是远,上。
(2)体赶认知是重。
(3)五感上是响。
古代中国人对于雷的认知是客观的,这一点从发音上我们也可感受到。雷的中文发音是【lei】单音节词,相对日文「かみなり」的发音,中文中的发音快捷而且有力。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在命名「雷」之初已经具有充分的客观认知能力,完全从雷的客观意象出发,从发音到字形对其进行了命名。
3.2 中文「雷」的义项
(1)雷的基本义项:当雷被命名,他的感觉意象就被确定,其基本义被确定,是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
例词:雷电 雷鸣 雷动 雷雨 雷霆 雷厉风行
(2)雷的第二义项:根据雷的感觉意象,雷的五感是响,强大的声音,并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与此通感的,同样发出强大声响的另一事物,军事用的爆炸武器,也以雷命名。所以产生了雷的第二个义项,及相对应的词语。
例词:地雷 鱼雷 布雷 扫雷 雷管
(3)雷的第三义项:因雷声之后多半是伴随着雨水,所以雷和水亦可以联系在一起。古代有大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积而成池,故名雷池。后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而千古留名。现代雷池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同样具有了一定的威慑力的词语。
(4)雷的第四义项:因古有这样对的记载:鼻祖 ,雷公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既炎帝神农氏八代孙帝榆罔之长子“雷”,公为敬辞称谓,后人尊称其为雷公。这是雷作为姓氏的出处。雷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3.3 日文「雷」的义项
(1)基本义项:日语大辞泉字典中对于雷的基本义项解释,解释为带电云之间,或者带电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并不像中文字典中强调的放电时发出的强大声音。(2)雷的第二义项:日语大辞泉字典中将云端之上拿着腰鼓的雷神作为独立的意象。符合其发音中所直接表现出的语义。(3)雷的第三义项:日语中「雷」的第三个义项解释为,不容分说,劈头盖脑的发火。此处强调的是发火,就像神在发火时一样。此处依然运用的是古代日本人创造该词时的认知模式,即雷是神的怒吼。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对待同一事物,存在着共同义项的同时,两种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差异性。
3.4 中文「雷」的语法化及语义扩张
在古代,中国人的视点看到的「雷」的感觉意象是,重的,带有巨大声响的,使世人震惊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威力的事物。除此之外,他们还看到了被雷击中后的状态。现代人同样以该视点出发,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某种令人惊讶的事物,感觉犹如“被雷击中”一样。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雷”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看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震惊。该词义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雷作动词,意为“使震惊”。
例句:
他穿得雷死人。
你雷到我了。
他的荒唐建议雷倒了在座专家。
“雷”作为名词动词化的用法也表现在部分方言中。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客家话中的“雷”——河源话中的“雷”字可以代替所有动词(任何你能想到的动词都可以)。
例如:
吃掉它(或干掉它)=雷了它。
打他=雷他。
去啊=雷撒。
4 结语
语言以意象的形式深入到语言内部,语言的使用者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知。也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影响着语言,一旦语言形成,语言同时又影响着人的认知。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因为其认知模式的不同,会出现语言发展中的差异性。通过以上对于词「雷」的认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日文中对于同一事物「雷」的认知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该词的发展演变。而且,中文中雷作为一个名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动词化的特征。这一点是在日文中是看不到的。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词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理解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式对于语言的影响,以及对于词的语义构造和语义分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郭永刚.日语动词探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 郭永刚.日语动词认知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翟东娜.日语语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