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

2012-04-29 00:44宁静李忆菲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美的

宁静 李忆菲

摘要先秦时期学者们提倡将政教融入音乐美学中,这种观点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之中,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无形,潜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使其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更使受教育者在充满审美活动的思想教育大环境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活动思想道德

1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既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简单的你教我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信息型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关系。如果一味坚持用强硬、毫无美感的教育方法,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正是通过具有审美性的事物、行为及语言,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以愉悦的心情获得美感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它除了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审美性,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和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和谐教育运行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愉悦性特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每当人们欣赏到美的景色、体会到美的形象、关注到美的事物、接受到美的信息之后,内心总会有喜悦之感,会被美的现象所打动,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政教育正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的信息、使用美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心中洋溢起美的喜悦之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更加和谐,使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联系更加紧密,使教育效果更佳。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想开放的新生代。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当属90后这一代,而社会大众给予这一代最多的代名词,就是个性、自我。这一代的人青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也正因如此,在思想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正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注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情境,去熏陶、引导青年人的思想意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新的教育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有必要为受教育者建立一个隐形的教育环境,将硬生生的政治教育以审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政教育便可以巧妙地回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生动整个教育的实践过程。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信息的获取不在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迅捷、海量的信息。生活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会越来越开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的,从 “认同”到“接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并自愿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付出努力,最终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提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教育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具有审美性,也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无意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最后,审美活动的优势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审美活动通常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人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整个教育是一件自然、和谐、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获得双赢,政治思想得到传达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会主动地向社会主流阶级靠拢。

3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生活中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审美艺术,遵循美的原理,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进行审美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引发受教育者的关注,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审美艺术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审美艺术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枢纽,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提高教育实践过程的审美艺术。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就是对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进行审美艺术化,或者引用现有的审美艺术活动来传递教育内容,在满足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有意地将美学原理注入传统的教育载体,提高传统的教育载体的审美性;二是教育者引入现有的审美活动,如当下社会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兴的教育载体进行教育。我国的儒家思想就一直认为诗、礼、乐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把它作为构建良好社会政治秩序的关键。这就是利用了诗、礼、乐等审美活动为教育载体对人们进行教育。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影视、音乐、文字、网络动画、视频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先进的科技,将僵硬的教育生动化。

第三,强调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一定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属于润物无声,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经过优化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情的愉悦,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因素,它对于人们的熏陶和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起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②在教育环境的选择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审美艺术的眼光,选择美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教育者还应运用美学原理有意创造美的环境,将教育内容隐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校园雕像的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高校校园雕像大多都是人们所敬仰的人和物,具有象征性、纪念性、激励性等特点,雕像的艺术美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美感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启迪人们,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优秀的雕像作品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形、可视的载体,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可以让受教育者在解读雕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美化,不仅仅体现在一草一木的环境建设方面,更应该建立的是具有人文关怀、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人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尊重人的本性,理解人、关怀人,满足和肯定人们的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不是强行让受教育者接受,而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亲身体验教育内容等,让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道德的净化。

4 总结

当前,社会正在集中发展经济,科技给人们带来大量科技信息发展经济却忽视了道德建设,多元化、开放的信息培养了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新生力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很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其适应社会的转变,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单靠正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有效性。而审美活动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欣赏美的事物,获得愉悦的心情,美的感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重视审美活动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积极将两者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为无形的教育,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教育事业,不再枯燥乏味,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美的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