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扣兰
【课例体验】
(课前每生发三张长方形纸)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发的纸拿出来,随意折出几个分数,并涂上颜色.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作指导. )
师:告诉我,你折的是几分之几?怎样折出来的?
生1:我折的是■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三份,涂一份颜色;■是把纸先对折一次,然后这样再对折一次,平均分成4份,涂一份颜色.
师:同意吗?生:同意. (板书:■,■)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2:我折的是■,我是把纸这样平均分成3份,然后取2份涂了颜色. (教师板书:■)
生3:我一次折了两个分数,我先这样把纸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份,然后涂了4份颜色,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是■(板书:■,■)
师:你真聪明!那你会说说表示的意义吗?
生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和单位“1”小的关系. )
师:有没有用两张或三张纸折出来的分数?
生4(大声):有,老师. 我是用2张纸折的,一张平均分成4份,涂了1份,另一张也平均分成4份全部涂上颜色,一共就是表示5份,用■表示. (板书:■)
师:大家有意见吗?(班上想起了掌声)
生5:老师,我也有. 我用了三张纸,全部平均分成2份,其中2张纸涂满了颜色,另一张纸涂了一半,用分数■表示.
师:你真棒!能不能告诉我■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和单位“1”的关系. )
师:还有谁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特别,和其他同学不一样?
生6:老师,我是折的■,我认为比较特别. 因为它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6份,再全部涂上颜色就行了. 而且刚好等于单位“1”.
师:喔,果然与众不同,大家认为合适吗?
生:合适!(教师板书:■)
师:好,我们来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分数:一起来将他们归归类.
(小组交流,片刻工夫学生蠢蠢欲动. )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
师: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这些分数一一归类,说得都有道理. 我们来观察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他们的结果相同,但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有没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这个分数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通称假分数.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吗?
……
【深入思考】
数学概念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教学片段,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亲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得以正确建立,很好的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自身思维的矛盾. 当然,进行实践操作也有必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动手操作要有目的性. 实践操作的目的在于把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学生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活动,但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为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服务. 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因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操作的指导,进行恰当、有序的操作训练. 再者,操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的大量感性认识,需要及时用语言概括、表达出来,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从朦胧的儿童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正确的数学语言,从数学表达中促进知识的形成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