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的应用”看教材解读

2012-04-29 09:58侯灵枝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3期
关键词:课例分数教材

侯灵枝

【课例再现】

课例片段再现(一)(讲授式)

教师出示:“某校有303名学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1∶5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师:303是什么?51∶50什么意思?

学生在教师一个个小提问的引导下完成此题,教师板书如下:

(1)用整数的方法 303÷(51+50)=3.

男生51×3=153(人),女生50×3=150(人).

(2)用分数的方法

男生303×51[]101=153(人),女生303×50[]101=150(人).

课例片段再现(二)

复习:有40名学生打扫卫生,其中有2[]5的同学扫厨房,3[]5的同学扫寝室.扫厨房和扫寝室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师: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扫厨房和扫寝室的人数比是多少?

新授:1.阅读书上的例题.2.学生阅读后,师生分析解答方法并完成板书.

练习:书上做一做三道题.

课例片段再现(三)

一、复习铺垫

1.教师出示:把六(1)班的人数平均分为8组,男生5组,女生3组.

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从上面的信息中还知道了什么?猜一猜:这个班的人数可能是多少人?为什么?

教师小结: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师生交流:生活中比的应用的例子.(洗衣服时洗衣粉和水的比,盖房时石子、沙、水泥的比等)

二、新知探索

1.实物演示,引出问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瓶洗洁精(实物),如果我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教师小结.

三、巩固新知,合理对比

1.爸爸按1∶150的比配制了755千克农药,其中水和药液各有多少千克?

2.49页做一做第一题.

3.某工厂有240名女工,女工和男工的人数比是8∶3,男工有多少人?

【反思与调整】

因为是随机选择的学校和教师,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平时上课时最真实的教学再现.上面三则案例是我听到的几节“比的应用”中思路比较清晰,教师有所思考的教学设计,从中足以说明:

当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大缺憾——钻研教材被严重轻视.

教材以课标为依托,倾尽了很多教育专家的心血,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基本依据.按理说,教材应该成为教师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们可以自问一下:教材真的成为了我们的朋友了吗?如果她是我们的知己,我们应该对她了如指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在教材的运用上,我们看到了“凭经验游离于教材之外”“浅层次,教知识点”“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照本宣读,讲了很多遍,可是学生仍然没有学会”等种种现象的存在.同样,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平时上课,教师对教材简单浏览一遍,就可以走上讲台.如果需要上优质课、公开课,教师在备课时没读几遍教材,就敢匆匆设计教案、设计课件,有的则是从网络上搜集现存的教案,七拼八凑就成了自己的教案.教师对教材的“不在意”,随心施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同,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后,我们从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在体系及学生认知基础等方面,就“为什么要把‘比的应用放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比的应用和‘平均分问题有什么联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站在编者、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角度对“比的应用”进行了梳理:

1.解读教材须整体解读,读出静态文本后的内在逻辑联系.

2.从学生的角度梳理教材.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按比例分配的名称由此而来.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比例,且教材避开了比例方法,所以教学中不必出现“按比例分配”这一名称.

3.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深度解读例题及课后练习,理解编者的意图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4.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将“如何将静态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内容”作为常思常想的问题贯穿始终.

于永正老师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解读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准确、深度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意图,把教材的价值最大化,是教师步入有效课堂的第一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为此我们提倡: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致、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解读教材.

猜你喜欢
课例分数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数的由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可怕的分数
课例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