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英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其教学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看似热闹的问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灵气和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强调以自主为前提,以探究为主线,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促进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全面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反思,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与研究,我认为要使探究性学习取得实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内容——探究学习的前提
合作、探究学习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平台”,然而在数学教材中,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去合作,每个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哪个具体的环节放手探究学习,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分两步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动手量三角形内角的情况(出示:三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填写三个内角情况的表格,让学生形成表象;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角的情况,探究出三种情况: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类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三类三角形关系,形成表象,再通过课件演示,抽象问题具体化,强化之间的联系.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学习的关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想、做、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大胆的去“想”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可以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情合理地去想.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大胆猜想引出新知,从不同的猜想中产生知识的碰撞.例如:《三角形的分类》只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出三种可能性,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产生知识碰撞.通过猜测让学生明白:只知道一个三角形的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加深了学生对三类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大胆的去“做”
儿童的思维与动作的协调紧密相关,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因此,操作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让学生大胆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他们的“说”,可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蓝天.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探究学习获得成功,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应给予点头示意,甜甜的微笑,或用简短的语句加以称赞、鼓励等.对探究学习深入的学生可用“好棒啊!”“真聪明!”等激励性批语;对探究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再努力”、“加油啊”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获得最佳发展,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探究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