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生成性资源 “精致”初中数学课堂

2012-04-29 00:44杜宝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4期
关键词:生长点底数预设

杜宝清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理解的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 它稍纵即逝,因为它具有动态性. 如我们能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那么我们的课堂会涌现一个个精致、鲜活的画卷.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主动构建,做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者

生成性资源是否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取决于开发者——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我们在拟定课程目标是能否以教育实际、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为基点,能否正确选择和筛选课程内容,能否准确地给课堂教学把好脉. 动态生成,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它激发着教师的创造潜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画强调“留白” ,我们提倡教师的预设也要讲究“布白艺术”,主要体现在对所提问题的设计和调控上. 教师提出问题后用不着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空去思考. 实践证明,当我们将等待的时间从1秒增加2-4秒时,课堂上许多有价值的显著变化将会产生. 此外,从“空间”来说,问题的设计少一些是非性的判别,要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问题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争论性,有了一定的张力,在无形中就能为生成性资源提供了可能. 当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应用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不意味着预设指针的偏转,而是一种超越,一种提升,因为余生和生成是水乳交融,而不是水火不容的. 有了精致的预设,才会有有效的生成. 只有备课深入,预设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备出可能出现问题的弹性,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快速地进行判断并纳入到所备的“预案”中才变成了可能,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才能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 正如歌德说:“我能看见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才可能从一节课的精彩走向每节课的精致.

二、抓住生长点,运用生成性资源深化知识

知识的生长点可以来自于教师、学生、教材或者他们之间的互动,而这里所说的生长点是指学生无意中生成即衍生的,这类资源虽然在教学中要把握和调控是有难度的,但它能增加教学的有效信息,有利于知识深化. 如笔者在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时,引入计算:① 25 ÷ 23 = (),② 315 ÷ 35 = (),③a6 ÷ a3 = ()……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得出了结果. 笔者问:你是怎样计算算式①的? 生1:我是把两个乘方算出来再相除. 生2:我的方法是利用乘方的定义,写成分式形式,分子5个2相乘,分母3个2相乘,再通过约分得到的. 这时笔者正准备要进行总结和再提问,发现学生中还有一名学生高高的举着手,于是让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这名学生说:由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我想到谁和23相乘得25呢,由曾经学过的同底数幂相乘可得出是2的平方. 教室里的空气凝固了几秒钟后,笔者率先鼓起掌来,随即又利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导出了本节课同底数幂相除的性质. 这个案例中,首先是笔者能做到珍视教学中的细枝末节,其次教能及时的抓住知识的生长点,由学生提供的已学知识出发,将本节课的内容顺利的引出. 这个问题的生长点就在于个别学生联想和逆用了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进而在“同底数幂相除”之处产生了新的生成,学生跳出了一般思维的局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系统的建构和掌握知识.

三、鼓励创新,有效拓展生成性资源的链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预设的问题一般心中都已经有了框框,有时不免带有局限性. 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可塑性很强,他们能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别开生面的见解有时会迸发出来,他们中产生的答案,也许很有创意,有独到之处,而这无疑就是一笔宝贵的动态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处处注意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全等”中,设计了这么一个例题: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请你设计方案,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部分都能设计出了这样的方案:取一点可以直接到达A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 = 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 = CB,连接DE,测量DE的长就得到AB的距离. 对于其中的道理他们也说得头头是道,笔者给予了他们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但其中也有两个小组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方法1:找两点C,D,使AD∥CB,且AD = BC,量出CD的长即得AB的长,依据是:连AC与CD可知△ACD和△CAB中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于是△ACD≌△CAB,因此AB = CD. 方法2:找一点D,使AD⊥BD,延长AD到C,使CD = AD,连BC,量得BC的长得AB的长. 这两种方法恰恰是笔者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笔者肯定了他们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倡导其他学生要向他们学习,能多创新,探索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全体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热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总之,学生并非一个容器,他们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进程中会产生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需要我们去智慧地甄别和合理的运用. 大智慧也许在“歪理”下,良机或许蕴藏在危机中. 我们只要能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就必定能精致初中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生长点底数预设
幂的大小比较方法技巧
同底数幂的乘法
如何比较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式的大小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