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贫困地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2012-04-29 23:23王昊
科教导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贫困地区教师

王昊

摘 要 贫困地区的教师处境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存条件令人担忧。许多贫困地区教师选择离开当地而去物质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而更多的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所限继续留在当地施教。这些教师的生活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将结合一对来自成都某中学夫妇去贫困地区支教12年的例子来分析贫困地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从社会、学校、教师本人三层面来思考怎样提升贫困地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问题。

关键词 教师 贫困地区 主观幸福感

胡忠和妻子谢晓君在一次旅游时,途中看到了很多的孤儿,他们的处境令人担忧,且因家里过于贫困而无法上学。胡忠心灵受到触动决定辞职去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谢晓君非常赞同丈夫的决定,之后自己也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选择了离丈夫较远的另外一个村庄支教。他们一月仅能见面几次,有人问为什么这样做。谢晓君说:“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 现在胡忠成为了当地小学的校长,而他们的事件经过新闻媒体报道后,当地政府承诺尽快解决胡忠的编制问题。

大家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对夫妇会放弃原来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上支教。实际上从谢晓君的回答就能找到答案,因为她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幸福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一位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幸福包括两方面,既指教师的职业幸福同时也有作为教师个人的幸福。既然这对夫妇能在高原支教中获得幸福,那么广大的贫困地区教师是否也能在其平凡而艰苦的条件下找寻到幸福感呢?

1 主观幸福感的诠释

主观幸福感,顾名思义,就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人的内心充满幸福的感觉即有主观幸福感。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价自己的状态,如果是积极评价即幸福,如果消极评价则相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不仅包括消极情感体验的结束,同时也存在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依赖于个体对幸福的认知,个体通过自身来评价哪些是构成自身幸福的主要因素。

主观幸福感中一个关键因素即为“控制”,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能力或者机会去控制周围的事情或者生活。比如个体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工作状态等。教师因其特殊职业的因素,因此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众多方面:教师的收入是否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教师的考评是否合理,教师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等等。

2 贫困地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2.1 生活压力大

贫困地区的教师面对的压力比一般人更大,首先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中最为直接、简单的就是衣食住行。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连这最为普通的四个方面都无法得到满足:有的教师穿着的衣服都不够防寒,有的教师每天都只能喝粥啃馒头,有的教师住在漏雨的瓦房内,有的教师常年在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穿梭于学校与家庭间。如果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的话,就更不用谈幸福感的获得了。因为贫困地区教师人数的不够,这些教师每人都要教多个科目的课程,因此比城镇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备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等。

教师们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家庭的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教师,家庭是否支持他们,是能否继续从教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收入较低、工作繁忙的背景下,怎样能处理好家庭关系、获得家人的支持,是每位教师得认真考虑的事情。在贫困地区,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务工挣钱,而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所以这也是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一大问题。

2.2 健康状况堪忧

贫苦地区教师的健康问题难以解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当地没有配套的休闲娱乐场所或者运动场地,缺少运动或娱乐会导致人们身体和心理双方面憔悴。即使有了适宜的场地,也会因缺少同伴而倍感无助。第二,在城镇各事业单位或者一些较好的企业都有定期医疗检查。而在贫困地区,尽管教师们都付出了如此多,他们依旧没有这项待遇,即使生病了,也只能慢慢熬过去或者随便应付着治疗一下。因受条件所限,所在区域也只有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所。

2.3 教育政策、观念的转变

社会在进步,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在不停地发展着。不知从何时起,有两句关于教育的短语在社会比较流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第一句话就直接阐明了教师的“教”的重要性,不管学生发展成什么样,教师都具有直接重要作用。其前提就是任何学生都可以教好,这对于现代教育学来说,确实有其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是如果说学生学不好,完全将责任推卸给教师,这个就不对了,学生学不好,有学生自己的主观原因,有家长、社会的影响等等;“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着实给了教师巨大的压力。关于第二句话,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说法: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的重心都该向学生偏移,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是教师也是个普通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指望教师包办所有的事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教师也要求接受新观念和改变一些旧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在旧的观念下从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要突然转变,确实很难办到,于是他们要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又要重新去学习、去适应、去改变。

3 以胡谢夫妇支教为例找寻贫困地区教师幸福感

3.1 社会的支持

社会的支持包括两方面:社会的认可和社会的反馈。如今贫困地区教师已越来越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却依旧令人担忧,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劳动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会直接影响其教学的动力。胡谢夫妇是贫苦地区众多教师中的一个代表,如果有更多的像这样的事例能够被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这些在职的教师多少能感到一丝宽慰。胡谢是幸运者,因为他们具备其他贫困地区教师所不具备的典型性,他们是放弃大都市的工作而选择支教,因此能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可是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呢?这需要各地政府、教育部门认真思考。社会的反馈也是社会认可的一种,社会怎样反馈这些默默奉献的教师,也是认可的一种表现。社会反馈最基本的一项就是给予与其劳动相匹配的收入,教师所得收入应起码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社会反馈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精神奖励,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员的评选应较多地关涉到这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只有当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认可,他们才能感受到幸福。社会同时还需关注贫困地区教师的健康问题,需定期对其进行体检,建立配套的文娱设施,丰富其业余生活。

3.2 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管理者在制定任何新的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意见,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含多方面的考察,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还应注重教师的师德、工作状态、工作态度等。在这个体系中,每位教师都有获得平等的职位提升、专业培训的权利。以胡忠为例,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只有学校对胡忠的认可,他才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去认真地工作。

3.3 教师需自己去发现、创造幸福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幸福,而教师也是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快乐。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个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教师需要有自己的目标以及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目标可大可小,目标可小到——对工作认真负责,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目标可大到——继续巩固专业知识,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为祖国培养鲜艳的花朵。教师需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教师需意识到自己从事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或事业,他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且教育工作并不是枯燥无聊的,他培养出来的花朵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和学生并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们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玩耍。第三,教师对家庭的态度。教师是家庭的一员,家庭美满和谐,教师才能感受到幸福,如何促使家庭的和谐,这对教师自身来说是一种需要慢慢体会、慢慢掌握的艺术。

4 小结

贫困地区教师的主观幸福感需要获得社会的关注,他们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却在无怨无悔地为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着新人。社会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精神需要。同时教师自我也应意识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只有当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以及社会给予的基本保障结合在一起,贫困地区的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贫困地区教师
最美教师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教师如何说课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