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记者团:“用人”更要“育人”

2012-04-29 00:44程曦
科教导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用人育人

程曦

摘 要 高校学生记者团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记者的培养,应以“育人”而非“用人”为出发点和目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他们的视野,挖掘他们的思维深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高校学生记者团 校园文化建设 育人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时代和学校发展对宣传报道的时效性、丰富性和可读性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受编制等因素所限,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人员人数少、任务重、压力大。面对这一情况,很多高校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学生。各高校学生记者团的建立,充实了报道力量,丰富了报道内容,其效用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清华学生记者团的指导教师之一,笔者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学生记者团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用人”和“借力”。如果我们抱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初衷去悉心建设学生记者团,收获的一定是“双赢”——学生在这里得到全面成长;而我们,在读到一份份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的同时,更体会到育人的快乐。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能够为这光荣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1 一个女孩从这里“再出发”

中学时的小刘,成绩出色,性格活泼,还担任了学生团总支书记。考入清华两年后,她却仿佛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成绩不再突出,自信的缺失使她变得迟疑、怯懦、迷茫。

鉴于她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们力劝她加入学生记者团,在这个集体里“一试身手”。一开始,我们就安排她直接加入负责深度报道的专题评论部,参加每周一次的骨干例会;逐渐地,我们又让她挑起新闻采访部负责人的担子;当她因为课业等压力提出暂时淡出时,我们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保持联系,等待她的“回归”。

这个聪明的女孩不缺天赋,缺的是信任和激励。当她准备好了重新投入记者团的活动时,我们决心尽可能提供机会和帮助。清华首位入伍女兵贾娜的事迹引起社会关注后,校报主编卢小兵老师把这项报道任务交给了小刘。从标题、结构到字句的斟酌,卢老师指导小刘一遍又一遍地“磨”,直到第8稿,终于血肉丰满。报道很快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并被网易、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第一时间转载。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篇由学生记者独立署名的文章还光荣地获得了201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期间,校报《新清华》史无前例地推出了百版校庆特刊。16个版的学生生活内容,全部由小刘负责组稿、收集图片和编排校对。年轻的小刘选择迎难而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是小刘在毕业前送给母校的一份厚礼。很难想象,与此同时她还在紧张地为自己的毕业去向而奔波。最终,她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录取为博士生。

2011年秋季的记者团迎新会,小刘从香港传来一段视频。她对学弟学妹说,在记者团的经历,使她有机会接触很多人,感受、体会和思考别人的人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聆听最有思想的大师的教诲,这是一种幸运。她还说,记者团是她经历过的“最自由、有爱”的地方,充满体谅、关爱和理解,带给她精神上的收获和感动。

我们不是小刘的任课教师,也不是级主任、班主任,但我们的社团帮助她找回了那个有担当、有灵气、有韧劲的自己。她的收获和体会,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总结。

2 记者团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自2004年成立以来,从清华学生记者团走出了很多像小刘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在欧美一流大学深造,有的在国家机关和大型国企工作,走到哪里总不忘传来他们的讯息,对记者团的生活记忆犹新。

记者团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有两点是很自然的:一是使他们大大增进了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祖国、对学校、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感情,从而自觉努力地奋发进步、爱国奉献;二是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新闻采写能力、交往和组织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但我们一直孜孜不倦在做的,也许是为了更多。

众所周知,清华是一所在相当长时间里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学生记者,大部分来自理工科院系,承受着非一般的课业任务和竞争压力,毕业后往往也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不是新闻事业中继续发展。选择记者团,是兴趣爱好使然,实用功利的目的较少。我们感动于这样的选择,也希望记者团有限的活动时间,能够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持续、甚至终身有益的影响。

在这里,他们拓宽了视野。“大学”之“大”,他们最有机会亲身领略。我们还积极推荐他们参加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等组织的国内采访和国际交流活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不仅如此。在这里,他们得以直面最聪明的头脑、最深邃的思维。在指导学生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时,我们特别强调深入地挖掘,希望他们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揭示出来、展现出来。这固然是一篇报道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但更重要的,也是最能带给采访者收获的地方。

事实上,从本质上说,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挖掘和处理事实的工种,是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篇报道的力量有限,但通过更多的交流与思考,这种成熟、深入、全面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弥足珍贵的。

在这里,我们还希望能帮助学生记者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记者团分为新闻采访、专题报道、摄影美术和人力资源四个部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3 培育,而非管理

谈到学生记者团的“管理”,我更愿意把它视作一个培育的过程。

清华学生记者团没有严苛的规章制度,没有功利的优差划分,没有硬性的任务要求。这个组织为学生提供机会、资源和广泛畅达的交流渠道,在不断的进步和收获中,他们积累了经验、自信和责任感,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年春季、秋季学期,我们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新。学生自己设计、印制海报传单,自己申请、布置场地,我们到现场指导,并亲自参加每一个应聘学生的面试,从一开始就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每一次的业务培训,我们都精心准备。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会针对具体采访内容,一遍遍为学生讲评习作、指导改进。

每周一我们会召开骨干例会。除了布置任务和业务指导,还少不了围绕学校近期热点和学生动态进行深入交流。迎新会、媒体参观、表彰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的交流大大增强了这个组织的凝聚力。此外,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学生争取经费支持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很难统计每位指导教师为学生记者投入的精力和心血。主编卢老师是学生信赖和敬慕的资深记者、编辑,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是都会来向她请教,常常一聊就是几小时。多位记者团骨干毕业时,都会收到她翔实而富有说服力的推荐信。

这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无愧于“学生记者”这个名字:他们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投入采访,冒着大雨在校内分发抗震救灾特刊;他们在历次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甚至北京新闻奖这样的专业类新闻评选中屡获佳绩;他们用英语和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侃侃而谈,不少问题问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点子”上,赢得后者称赞……但更重要的,是记者团有幸参与了他们的成长。在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4~7年时间里,记者团的历练,让他们可以更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考验。

这是沉甸甸的收获,对我们来说,远胜于任何一篇字字珠玑的报道。能够以自己的力量直接推动“半国英才”的成长,幸甚。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用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用人还需讲原则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