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荣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体验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进而达到构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阅读;体验
一、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就在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是否相衔接。预设的教学方案,只有在教学互动中才能对学生的直接经验作出判断。如课堂中的反馈与预设有不一致,教师应对教学作出调整,使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的逻辑得到归纳和引申,引发教学内容的体验和生成。
一位教师教学《船长》时,这样设计:1.模拟“矿工脱险”的游戏情境,学生参与。2.过渡:假如这是艘大海中遇难的客轮,大家又会怎么做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通过课堂的小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我们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的具体过程,已经不是课程方案预设所能够把握的,它需要教师循着学生学习的需求、思维的起伏、情感的体验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如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中“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一节时,学生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对船长哈尔威的想法:“如果我是上帝,我会使你复活,若问让您活多长时间,我希望是一万年!”;“我好想深情地喊您一声‘爸爸,您为船上60人所做的一切汇成一句话‘生当成人杰,死亦为鬼雄,您在我心中堪称‘神!”……学生满足的神情、积极的展示自我说明了本课教学的丰富性;从课堂中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说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强烈,教师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时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结合“生活实际”与“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是第一学段体验性学习的一个尺度。其实质就是阅读体验性学习必须强调情感体验的“亲历性”、情感体验的“个人性”。
一位教师运用体验性学习方法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这样设计:
(1)主体性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和同学吗?你在课文中能感觉、体会到一点什么呢?
(2)辅助性问题:第一,你体会到的内容是从哪些段、哪些词句中感受出来的?第二,司马光没有慌,怎么做?想一想:要是司马光慌了,会怎么样?司马光没有慌,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第三,为什么从“别的孩子都慌了”中,也能体会到司马光具有遇到急事不慌张、动脑筋的好品质呢?第四,司马光的做法是否可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想了解长大以后的司马光吗?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扮演角色和演绎文本故事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文本生活,“亲历”文本故事,吻合了学生年龄特征,加上文本故事本身蕴含的情趣性,这种“亲历”的体验性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上,变“统一达标”为“分层要求”,变“强化基础”为“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白杨》伊始,就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题?”一学生问:“白杨有什么特点?”他当即肯定问题提得好。又一个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于老师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对这些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引而不发,紧扣“高大挺秀”这个关键词和爸爸两次“沉思”这一细节,启发学生读书思考,各抒己见,由感悟白杨“外秀”、“内秀”的高贵品质,到赞美像白杨一样献身边疆的建设者,师生体验和讨论一步比一步深入,课堂气氛也一阵比一阵热烈。教者处理好了打基础与张扬学生个性的关系,在双基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双基训练有效地提高。
阅读体验性学习课堂,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到教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从而让他们体验生活的情趣,体味生命的意义,在完善自我发展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