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不平等感知文献综述

2012-04-29 00:44殷晓芬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感知

殷晓芬

摘 要:有关我国城乡居民对社会不平等感知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4—2006年之间,且研究领域较为集中,主要是主流社会心态、影响不平等感知的因素等。因此,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以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特点,并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潜在方向。

关键词:不平等;感知;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F126;C912.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0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逐年攀升,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警觉。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蔓延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感,似乎每个阶层都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到了不公正对待。根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在全国28个省份所做的城乡抽样调查发现,认为我国城乡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只占到被访者的40.2%,认为地区和行业间待遇公平的只占到33.6%,城乡之间待遇公平的只占到29%。不公平意识的蔓延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人们对社会公平与否的评价直接与自身的境遇相联系,当这种不公平的感知达到峰值,人们将会采取极端行动。

目前,国内关于不平等感知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大规模、高密度的研究集中在2004—2006年之间,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间国内的基尼系数逐渐攀升,引起了学术界的警戒,同时,了解普通民众对贫富分化的认识也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国内关于不平等感知的综述

(一)“结构决定论”和“局部比较说”

国内学者关于城乡居民对不平等感知的研究成果较少,但研究者相对集中。如吉林大学张海东撰写的关于城市居民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尤其是收入分配领域不平等现象认识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聚焦城市居民社会不平等感知的代际差异。他运用2003年在长春市的一项抽样调查论证了年轻人在社会不平等态度的各个方面更持消极态度,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另一篇在长春市的实证研究发现,人们的意识倾向是影响其对社会不平等态度的关键因素,越具有地位追求意识的人,对社会不平等越持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看,获益越多的人,对社会不平等的态度越积极;反之亦然。从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网络和职业等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关系网络广泛、职业地位更高的人对不平等更倾向于持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同时,它的研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党员身份对人们社会不平等态度的影响,国有体制的人是否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更持积极的态度?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总的来说,张海东的研究是“结构决定论”的,即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与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个体自身社会资本储量是呈正比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获益较多的上层人士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和认识更加积极,而获益较少的下层人士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更加的消极。

与张海东的研究不同,马磊和刘欣聚焦的是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他们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主要是由相对比较因素所决定的,无论是与自己过去的状况相比还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比。他们的观点可以说是“局部比较说”的代表。但是,他们的研究也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个人的微观分配公平感和宏观分配公平感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是什么导致了人们在判断这两种分配公平状况时出现了差异?局部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人们在局部比较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比较的对象的?第三,在非收入资源分配中,局部比较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什么样的?

(二)市场转型与社会公平观

一部分学者将中国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下,探讨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居民社会公平观的现状和演变趋势。孙明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的数据论证了市场分配制度的确立,使得人们逐步确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这种公平观也逐步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但平均主义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普遍支持,这造成了社会公平观的分裂,对应得原则的市场分配公平观提出了挑战。

张海东2003年秋在长春的一项调查发现,市场转型过程中城市居民对待社会不平等的态度更多是地位寻求趋向而非平均主义趋向的。同时,他还验证了当时影响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认知的因素,如个体的受教育水平、是否党员以及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等。在文章中他特别强调了社会保障系统和教育在影响居民社会不平等感知中的作用。

(三)幸福感与不平等感知

将个体甚至群体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置于国民幸福感研究领域中是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对不平等的感知作为影响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一个变量被引入的。李静、郭永玉解释了当前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的原因。虽然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且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提升。他们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负面现象,如权力寻租、政府腐败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社会是否平等的看法,进而影响人们的幸福观。

同样是对中国现阶段“幸福悖论”的研究,复旦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机会不平等与“幸福悖论”的关系上。作者将总体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两部分,发现机会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努力不平等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不显著;总体收入不平等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机会的不平等对较低收入者、农村户口者、非中共党员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损害更为严重。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机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诸如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城市倾向的经济制度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二、 国外关于中国居民对社会不平等感知的论述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马丁怀特长时间致力于中国民众关于社会不平等感知的研究。他于2004年在中国国内展开大型调查,撰写文章支持了中国民众面对社会不平等的“局部比较说”。该文的主要发现有:人们普遍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收入差距过大而自身周围的收入差距却并不大;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受穷和富人致富的内因要大于外因。而这两个发现在一般的市场转型国家是极其少见的。他紧接着分析了决定不平等态度的社会因素。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可能对当前的不平等不满;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可能对社会不平等有更多的不满;中年人与年轻人或老年人相比更不倾向于认为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在主观变量中,认为近5年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人和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更少批评社会的不平等;反之,则更有可能批评社会的不平等情况。他进一步分析到,这些与大多数人预计相反的结论是由于“局部比较”效应的存在(马丁·怀特,2009)。在他的另一项关于中国居民对收入不平等认知的研究中,他运用2000年在北京对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论证了虽然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状颇有微词,但人们极少对制度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人们更多的支持市场原则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减少失业,改善公共服务,为穷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持积极的态度,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刺激个人才能的发挥。人们能够变得富有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才干和能力而非社会关系的运用的腐败的作用(Martin King Whyte,2005 )。

三、主要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公民对社会不平等感知的论述,不难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数字陈旧。已有研究多建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而这些实证调查开展的时间多在2004年及之前。2004年之后,中国社会不断悄悄发生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果逐渐显现,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逐渐突出,公民社会心态也相应在发生转变。(2)研究内容单一。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几个方面,如收入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心态变化,不平等感知的原因分析,较少研究能够跳出这个窠臼。

(二)可能的研究方向

1.全新数据的获得。针对数据陈旧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展开大规模的调查,获得全新的数据,才可能对当前我国公民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和预测。

2.拓宽研究渠道。现有研究多聚焦社会主流不平等感知心态。如社会是平均主义好还是地位寻求趋向更好?并对这一态度的原因进行了解析。人们是社会地位越高越容易认同不平等吗?还是由于局部比较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认同现有的不平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海东.城市居民社会不平等态度的代际差别——以长春市调查为例[J].青年研究,2004,(11).

[2]张海东.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6).

[3]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5).

[4]孙明.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J].社会学研究,2009,(3).

[5]李静,郭永玉.如何破解中国的“幸福悖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6]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7]马丁怀特.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9,(1).

[8]Martin King Whyte,PopularAttitudesTowardIncomeInequalityInChina. http://dev.wcfia.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1069—

MKW_popularattitudes,2005.[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感知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谣言倒逼“真相”?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