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洒脱英雄的悲歌

2012-04-29 00:44黄玉友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9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王安石古文

黄玉友

摘要 元丰二年(公元1097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改革,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和,遂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一代奇才,便在这有职无权的闲差上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期间,他开荒种地、游乐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诗词。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王安石;苏轼;古文

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已在闲差任上度过了极其苦闷的四年,十二日夜、月色如华,苏轼偕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如水的月光中,竹柏摇曳,满院生辉。作者触景生情,遂提笔疾书《记承天寺夜游》,一吐心中之闷。全文80余字,既写景,又抒情,可谓字字珠矶。

文章第一层写了夜游的时间及原因。元丰六年,苏轼已是被贬居的第四个年头,面对窗外皎洁的月光,可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万般情思,尽上心头。此情此景,对于“多情应笑我”的苏轼来说,又怎能酣然入梦呢?于是欣然起行,出户赏月。独自赏月,了无情趣,于是苏轼想到了张怀民,张怀民是在元丰六年被贬黄州的,正寄居承天寺。同是天涯沦落人,怀民又怎能入睡呢。“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拉近了苏轼与怀民之间心灵的距离,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情思并非苏轼一个人独有,而是许多同命人共同的心理反应。心有灵犀的两人,同步中庭、共品月景,知其间滋味,唯两人耳。

第二层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了庭院月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作者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竹柏还常被古人用来比作君子和好友,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竹柏影中,暗示其品如君子,其情如兄弟。

第三层转入议论,直抒胸臆。竹柏处处可寻,月夜年年皆有,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至美的月光,至丽的竹影,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被贬之人,身心受挫,往往多愁善感,情绪低落。可是,二人并没有一蹶不振,颓废丧志,却在逆境中安之若泰,心静如水,赏月赋诗。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看上去,这是何等的洒脱。可是,苏轼真的就那么洒脱吗?非也,表象的洒脱背后,却是一种淡淡的苦涩。“闲人”一词,可谓是本文的文眼,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从这个词里,我们不仅能品味到作者洒脱背后的苦涩。更能品味出:本文简直就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说,他和张怀民是闲人。何为闲人呢?闲人者,无事可做的人,跟正事无关的人。一般地讲,此类人多为浮华子弟,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苏轼属此列吗?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往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由苏轼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但是个奇才,而且是个全才。“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一代才子苏轼,本应大展拳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时代改革中去,为国效力,以体现其人生的价值。可事实呢,他却在偏远的黄州,寄情山水,高叹“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乐,似乎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局外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何等令人艳羡呀。追古思今,作者内心澎湃不已。一腔热血无处洒,一身本事无处用。这是作者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表象的洒脱,蕴含着无比的苦涩,作者在用他那颗坚强的心,唱着一曲英雄的悲歌。

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王安石古文
初夏即事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