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成因、现状及化解对策

2012-04-29 08:42齐鹏飞
时代金融 2012年3期
关键词:经营风险信用社信用

【摘要】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多年来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积累形成的,既有管理体制、信用环境、行业政策的原因,也有经营方针、内部控制、信贷管理上的疏漏,还有领导决策、具体实施、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失误。无论哪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信用社管理落后、资产质量低下。当前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发生的关键期,转换经营机制,化解经营风险,为信用社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营风险原因对策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多年来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积累形成的,既有管理体制、信用环境、行业政策的原因,也有经营方针、内部控制、信贷管理上的疏漏,还有领导决策、具体实施、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失误。无论哪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信用社管理落后、资产质量低下。当前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发生的关键期,转换经营机制,化解经营风险,为信用社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成因及现状

(一)体制变迁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产权不明晰、定位不准确,一直附属于其他金融机构,每一次的体制变迁都会给信用带来不良影响,成为风险积累的过程,是产生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贷款的发放上,投向投量受到一些因素的左右,从而被动支持一些工程。

(二)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造成的操作风险

1.缺乏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缺乏识别能力

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日益突出,在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贷款投放量在县域金融机构占比达到70%以上,但很难达到贷款规模与效益的同步。由于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缺乏规范的评估组织,主要依靠人为的管理方法,直接导致对贷款风险无法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如曾经刮过的房地产热、购车热、开矿热等都给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2.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执行不利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造成民主管理难以落实,个别人员管理粗放,业务发展重速度,轻效益。一是在内人员的岗位管理上不能细化,交接手续不严密,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使用不严,存在兼岗、混岗操作现象,内外勤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作用,为业务风险的发生创造了可能;二是在贷款投放上注重量的扩张而轻视质的提高,使内控制度在执行时流于形式,造成违规操作,“三查”制度不到位,贷审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对部分黄金客户过于信任,重复放贷;联保贷款多人顶名,造成“垒大户”现象;担保、抵押贷款徒有虚名,评估登记手续不全,变现能力差。

(三)因为监督制裁手段不利造成的道德风险

1.管理混乱

农村信用社因为缺乏先进的人才更替和补充机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员进出机制不健全,部分人员思想僵化,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违纪违法案件时而发生。

2.对普通员工的粗放管理引发道德风险

旧有的人员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盲点,一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培训,员工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金融风险缺乏认识。二是信贷人员流动性不强,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信贷员包片时间一长,就容易利用人情、地域等条件违规操作信贷业务,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三是岗位责任制没有很好落实,部分人员调整后一些遗留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酿成风险。

3.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不够

首先是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发现问题只是督促整改,很少给予实质性处罚,变相助长了违规风气。而信用社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后,由于人情关系,裙带关系,在对违规人员的处理上灵活性有余,原则性不足,在系统内形不成良好的道德约束,加剧了经营风险。

(四)由于信用环境缺损造成的信用风险

1.对逃废信用社债务者打击力度不够

前些年,由于信用社贷款管理手段落后,对欠贷主体的追偿力度不够,放纵了一部分债务人,由此带来了社会负效应,从而难以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与贷户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也难以实现。

2.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需加强严肃性

信用工程的创建对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从现状看,这项工作的推广还不尽如人意,一线信贷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方法流于粗放。在信用户的评定上主观性强,一年或两年 “批量”评定,对信用户的优劣很难识别。

3.与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规避信用风险的合力

一是由于行政干预及有关部门因为潜在的优越心理,对其拖欠及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不以为然,造成清收难度大;二是执法部门由于人情、利益因素,案件诉而未果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与房产、林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也没有达成有益合作关系,办事效率低下,形不成营造有利环境的合力。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化解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

深化信用社改革是一个难得的契机。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有了名正言顺的主管部门,打破了至关重要的体制环节,信用社建立健全“三会”制度,理顺权、责、利关系,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法人实体,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二)构建新型管理模式,打造风险管理体系

1.实施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进一步规范各信用社经营行为,通过修订和完善业务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使内控制度渗透到信用社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从而完善风险管理。

2.建立风险识别体系和有效的评估机制

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对金融风险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把握好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充分发挥综合业务系统的作用,逐步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防范信贷风险的关口前移,从而控制经营风险。

(三)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防范道德风险

1.加强对高管人员的培训

随着业务不断创新发展,信用社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建立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招募社会上的贤才,避免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真正实现用人机制上的“换血”,提高信用社管理水平。

2.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改善信用社员工队伍结构,逐步提高整体素质。有计划地实施人才培训,在人才的提拔使用上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留住干部,储备人才,通过人本工程的实施防范道德风险。

3.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坚决杜绝查而不处现象,对所发现问题追根溯源,牵出萝卜带出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对那些以身作则、认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防范信用风险

1.严厉打击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者

建立恶意逃废债者名单,张榜公布,并充分利用法律的威慑力实施金融信用制裁,对逃废债企业和个人可采取限期纠正、不开立新户、不办理授信业务,不提供结算服务等制裁措施,须对逃废信用社债务者形成一个人人喊打的局面。

2.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销与创建信用工程结合起来

逐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实行民主推荐与实地验收相结合,通过综合评议颁发资信证。授信额度与信用程度相挂钩,引入淘汰机制,信用滑坡的农户坚决取消信用户资格。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严肃性,实现由“要我讲信用”到“我要讲信用”的本质蜕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诚实守信的大环境,以便达到从诚信角度出发防范信贷风险。

3.利用改革之机,与相关党政部门搞好关系,大力清收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用好国家政策,与相关部门搞好合作关系。一是对乡镇政府各站、办、所、室欠款要纳入财政预算,分期分批予以偿还。二是对村级欠款或村办企业欠款,通过房产、林业部门的帮助,合法处理村委会房屋、院落、拍卖荒山、林地用以偿还贷款。三是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涉及信用社债权的,及时通知信用社参与改制全过程。四是对涉及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司法部门应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行率。

作者简介:齐鹏飞(1963-),男,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经营风险信用社信用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房地产开发中的经营风险管理探讨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浅谈如何降低医院的经营风险——从内控管理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