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文化,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所有的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著名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把这称为人的“社会遗传”。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因而学会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的过程称为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无形文化(尽管许多非物质文化既有表现形式,也有物质的载体),它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有时间性。德国民俗学者提出,传承至少要有三代以上的证据。我国先秦典籍《礼记·曲礼下》也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中国甲骨文和金文的“世”是三十的意思,后来演变为世纪的“世”,三十年为一世,一世就是一代。因此,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要求起码传三代以上,也就是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当代的东西,叫时尚,不能叫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初叫“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2003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是: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马祖信仰、针灸、京剧;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将近8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028项,省一级的有7049项。四川省评了三批非遗,共460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20项,省一级的有340 项。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绵竹年画名列其中。这标志着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此进入国家保护的新的历史时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之所以提出保护,是因为这种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生存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其“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延续的各种措施。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保护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我国方兴未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七年来所做的事情亦就是逐项落实这些措施。自2003年以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四川美术出版社在已经出版大型图册《绵竹年画》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再次推出绵竹年画系列学术著作,由范小平著《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下)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五年前,我承担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组稿工作,范小平完成了《绵竹木版年画》(已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想作者完成此项目所具有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读完《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稿本以后,我想谈点与绵竹木版年画有关的话题。
首先,抢救和整理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资料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社会传承(或叫群体传承,比如岁时节俗)、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等几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行为模仿将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传给他人,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保护传承人。7年来,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在评审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四川评出的国家级传承人有57人(共3批),省级传承人有574人(共4批)。但是,这个传承人名录,还不足以反映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一方面,这个名单不包括已故的老艺人,另一方面这个名单尚未涵盖我省非遗名录所有应该列上的传承人。就是已经评上的传承人中,也有令人遗憾之处。我们多次强调非遗评审有四大标准,传承人有三个条件;也不厌其烦地讲过,所谓非遗传承人是指某项技艺的传承人,不是政治接班人,不是学术带头人,不是单位领导人,不是企业法人,但是执行起来有的地方总会发生点偏差。这些问题只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逐步解决,逐步完善。
绵竹年画之所以近百年来被公认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就是因为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掌握木版年画全套技艺的老师傅、老画工,他们始终保持了绵竹木版年画的特色。例如,已故传承人张学源、张先福、何清山、姚春荣等的年画传承经历,代表了同时期绵竹年画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研究和整理相关史料,其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现存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93岁)、李芳福(81岁)、王星儒(90岁)、金平定(65岁)等都是活跃于绵竹市的年画名家。这些高龄年画民间艺人,见证了近现代年画发展演变的历史,他们的口述或亲自展示的年画技艺,正是绵竹年画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的一面。整理和研究这些传承人的技艺和传承史,是当前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紧迫的任务。四川美术出版社率先做起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其次,使用绵竹木版年画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本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不能轻视,更不能冒犯和亵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要守护好这块家园,就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即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增强保护意识。通过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启发大家的责任意识,引起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注,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进千家万户。绵竹年画进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力冲击下,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文化将随着农耕时代的消失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我们应该珍视体现中华文化根脉的民间文化,并倾注热情去抢救、保护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讲求的是原真性,在传承中一点不走样,原来是什么样子,就照什么样子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则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形式”,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表现形式。就绵竹木版年画而言,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制作工序上。它的制作分起稿、刻版、印墨、施彩几道工序,关键是刻版。离开了刻版,就变成了一般的民间绘画。所谓 “内涵”,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特定情感、信仰、习俗等。“年画”是民众在新年的时候张贴于门上、室内墙壁上作为装饰品之用的图画。年画最直接的功能是送旧迎新、驱邪纳福。一幅幅土里土气的年画蕴藏着老百姓盼望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美好情感。过年贴年画,既是信仰,又是风俗。它有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何时贴年画,贴在何处,都有讲究,违反了就不合风俗民情。现在有的把年画图样画在墙壁上,描在葫芦上,绣在衣服和被面上,并且津津乐道曰“手绘年画”、“创新年画”……不一而足。果真这样吗?否!画在墙上的叫壁画,绣在衣服被面上的叫刺绣 ,绘在葫芦上的就叫葫芦画吧!总而言之:不叫年画。还有的人迎合市场营销,侈言一幅手绘的坦胸露乳的美女“创新年画”价值几何。错了!高价的仕女画是专业画家画室产生的国画、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绘画。这种摩登的绘画,与民众的情感相隔,与民众生活无缘。年画是满足广大人民特别是乡亲父老的需要,它要的是价格低廉,要的是大家买得起,因此年画艺人创造了木刻年画,以便大量地生产,大量地销售。当然,画家画什么?怎样画?人各有志,不好勉强。但你不能把这些货色冒充年画,更不能冒充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要求政府保护。
“今日假古董,焉知不会成为明天的真古董?”或曰:“今日新年画,焉知不会成为明天的非遗?”理屈词穷之际,又有人如此这般狡辩。今日新年画能不能变成明天的非遗?这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经过人民的选择,优胜劣汰。真正传世之作才会成为遗产。如果你画的年画从形式到内涵都丢掉了年画的传统,你还想成为未来的遗产么?文化不能打造,只能传承。打造的文化是伪文化,伪文化纵能喧嚣一时,终将被民众唾弃!君不见多少人为打造的“××宫”“××乐园”“××××城”,热闹一阵,而今安在?都短命而亡。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假古董不能变成真古董,但能混淆视听,以至弄假成真,甚至弄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那么怎样才能识别假古董,最好的办法就是亮出我们的真古董。真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假古董自然原形毕露。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范小平著《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一部能辨别真假绵竹木版年画传承的好书。
作者通过长期对绵竹年画的关注,对年画传承人的关注而完成的这部专著,史论结合,图文并茂,系统、全面、科学地介绍了绵竹年画传承人的艺术生涯。关于传承人的一些材料和图片是极其珍贵的绵竹年画史料。这是国内目前系统研究绵竹年画传承人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对传承人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在对传统年画深入考证和比对的同时,对绵竹木版年画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了汶川大地震对绵竹年画发展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年画村章节中,作者肯定了民间年画艺人面对自然灾害显示出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坚定信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怀。全书突出了绵竹传统年画的式样及线版对于绵竹年画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在其传统版线基础上“上色”是传承技艺的自由发挥。版线基础上色,是绵竹木版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艺术特色,也是衡量和鉴别绵竹年画的标准。抓住这个环节,就抓住了年画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核心所在。
最后,我对四川美术出版社目中有文化,心中有见识,积极出版此类抢救、研究、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的学术著作的举措,表示由衷的敬佩!对于作者的辛勤耕耘所获得的新成绩表示热烈祝贺!
时近岁末,巴厘岛上又传来喜讯: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窗外,蜡梅枝头又缀新蕾,我仿佛闻到春天走来的气息。心海涛涌,激动不已,敲动键盘,乘兴为范小平新著写下这篇序。
2011年11月30日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作者 四川大学(成都)教授,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省民俗学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