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红
摘 要 强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职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LU Lihong
(Le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Strengthen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in the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sports a focu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is issu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1 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如何界定心理正常,心理学家提出三条判断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指心理所反映的现实,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应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指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识、体验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3)人格的稳定性,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体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社会适应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在工作、家庭、学习、娱乐、社交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主要包括:(1)康复能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指在蒙受精神打击或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2)耐受能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称为耐受力,增加对刺激或压力的耐受能力和容忍能力是心理平衡的根本。(3)控制能力,即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4)适应能力,能否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5)意识水平能力,一般情况下是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医学临床上则以意识清晰的程度为指标。(6)社交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赖于生存的基础,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体育课程中加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学的意义
(1)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国内有学者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划分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躯体状况、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能够增强体质,锻炼性格,磨练意志,激发进取心,有效消除或控制学生上述心理品质中的不良发展。
(2)有助于社会角色的学习。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上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体育教学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运动方式、比赛规则等,并通过裁判、社会與论等进行监督,这就要求运动的参与者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自身的社会角色是与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
(3)有益于民主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对抗性和竞赛性的活动,都具有公正的规则及公平的比赛进程,并公开竞赛的成绩。运动者在力求发挥自己能力战胜对手的同时,又允许对手在平等地位上与自己竞争。这是一个民主法制国家社会成员所必备的品质。
(4)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否有效地与人沟通是社会适应最直观的体现。体育教学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进行平等、友好、和谐和练习或比赛,使人与人之间增进相互信任。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就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5)养成学生的社会竞争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必备的社会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与融入社会。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通过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其不仅学会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妥协与宽容的良好品质。
3 加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的目标要求
(1)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现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困境,开展吃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数量与强度等因素和手段,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生社会情感的激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在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要教育学生既懂得个体价值,又珍惜集体、社会价值。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对抗性特点,竞赛结果又有不确定性,教师应运用体育课自身的教学特点,老师通过设计各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影响。在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中,都要发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较量,可以把体育课堂看成是一个互动的小“社会”, 学生在这里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将会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4)学生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竞争意识的培养与体现,再没有比体育的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形象生动的了。教师要在竞技项目比赛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拼搏进取精神,建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进而促使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挫折。
(5)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责任的共同承担等等这样一些活动去理解与建立,体育教学就是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对“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合作”等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组织周全,规则严密,但是更多的还讲究基本技术、集体战术配合、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团结协作精神等。
(6)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学环境。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要结合学校、各院(系)、年级、班级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好教案,精心设计每节课,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灌输体育精神,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院、系也要加大硬件、软件投入,创造相应的教学条件。
4 结语
加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要身体力行,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搞好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李京诚.锻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76-83.
[2] 张德俊.职场关系与沟通技巧.航空工业出版社:2-14.
[3] 党卫国,王虹.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