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

2012-04-29 22:22蒋兰陵
商业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蒋兰陵

摘要:要素层面的产业链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减小。本文在要素层面升级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要素层面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表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利用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调查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得出的结论肯定了要素层面的升级方向与结果,同时揭示了受FDI控制影响产生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配套产业链;要素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识码:B

一、基于要素层面升级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演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价值链上的各项生产活动和功能性活动,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得以在国际间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增值环节之间的多个层次的分工。生产要素正是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的国际分工的边界,它包含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和技术要素密集等多种性质。

在要素分工的环境中,通过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按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实现产品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全球优化配置。中国利用其颇具潜力的庞大市场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等巨大的发展优势,促使跨国公司将产业链中的加工组装等环节转移进来,带给本土企业加入外资企业生产网络的机遇。

(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自然逻辑

大卫·李嘉图等人对比较优势的诠释表明,比较优势来自于劳动分工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的背后就是禀赋结构的差异。石东平、夏华龙(1998)提出梯度产业转移论,认为梯形产业转移和升级是指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呈梯形,沿着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进行转移和升级。王洛林等(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中国同类企业水平,更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中国空白的技术,并且使用母国先进技术的比重不断增加。

(三)Feenstra(2002)的要素连续统模型

要素连续统模型用指数z∈[0,1]表示一个产业从研发、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单位产量所含的熟练/非熟练劳动比例从小到大排序,比如,组装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研发则是技术密集型的活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过渡,可以视为产业链升级的要素特征。

要素连续统模型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投资国母国和吸引投资的东道国,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完全相同,都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母国利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生产投入品z,并在两种劳动中使用里昂惕夫技术。母国的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低于外国,由于资本在投资国国内的收益率低,所以资本才会向外转移,这时母国资本总量下降,而东道国的资本在增加,从而导致母国的资本收益率会上升,东道国的资本收益率会下降。这些变化同样体现在单位成本上,东道国现在专业化生产的范围扩大,而母国专业化范围缩减。

对于母国而言,专业化生产范围缩小,发生转移的生产活动比仍然留在国内的生产工序缺乏技术含量,是劳动密集型的。这就意味着诸如美国之类的国家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序向外转移,从而对非熟练劳动的需求降低。

至于东道国增加的工序,其技术含量比以前从事的生产工序都高,这种要素特征的转变体现在生产上外国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量。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序的向外转移,吸引母国资本投资的国家即东道国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东道国会不断地适应发包方母国公司的需求,在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上,不断发生生产业技术偏向型的变化,例如更多地使用计算机,更多地运用母国公司的质量认证系统等。中间品贸易或者说外包能够促进参加方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东道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发生密集型的转变。

二、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总体表现

(一)要素密集型行业的界定

国内比较权威的分类采用的是王岳平(2004)的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其研究范围只能设定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种工业企业分类方法是从1998年开始的,之前主要是分为国有、集体、个人独立核算企业。研究对象选定为制造业,统计范围包括制造业各个行业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09年。考虑到部分年份统计年鉴的缺失,以及不同时间段使用的指标口径、制造业的行业类别不一致,因而在这里排除了单个行业的差异性,将所有制造业行业归类分析。

综合国内有关学者的观点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内容,本文将所有的制造业划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假定轻纺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加工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装备制造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

(二)三类制造业绩效对比

在将所有的制造业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进行分类后,本文选取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进行不同要素密集度类型的对比分析。

由表1的各组数据可见资源加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核心。除了利润指标之外,轻纺制造业在各项指标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如1993年,制造业28个行业中轻纺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37%;到2009年①轻纺制造业的比重已经下降至17.51%。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制造业虽然在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方面遥遥领先,但是行业的利润却一直较低,这从表1中的1993年数据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注重量的扩张,拼命接受国外订单,贴牌加工生产并出口,一味地通过压低成本进行低价竞争。另外,轻纺制造业也是当时纳税的主力军,1990年轻纺制造业上交利税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高达45.91%。轻纺制造业由于一直以来严重缺乏后续资本的积累,没有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在后期的成长中放慢了脚步,逐渐被资源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全面赶超。

(三)FDI对三类制造业投入的对比

从资源密集度角度来看,刘新英(2001)指出外资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小;王岳平(2004)的研究也认为FDI企业在劳动密集型部门比重大于资本密集型部门,FDI企业由于港澳台企业比重较大,其技术密集型特征不明显。本文采用外资资本(含港澳台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这一指标,比较三类制造业在不同年份比重的变化。

计算结果由图1显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所有的制造业行业均有外资的投入,外商资本比例最高的一直以来都是装备制造业,2007年外商资本比重达到最高值45.23%;资源加工制造业近几年的份额相对于21世纪初略有增加;轻纺制造业基本维持在30%左右。因此,外商主要投资的是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2001年以来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比例最高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2001-2009年平均比重为62.71%,其次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平均比重也达到45.17%。轻纺制造业中外商资本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九年平均值为40.44%;资源加工制造业中外商比重最高的是金属制品业,平均比值达38.42%。

三、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表现及FDI的贡献

要素层面的产业链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减小,升级的方向就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依次过渡。

(一)外商投资企业与私营工业企业据多

在计算贡献率之前,以销售收入(2005年开始改为主营业务收入)为指标,分别考察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2005年以后才有此类别),以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含港澳台)在不同时间点所占的比重的变化。本文选取了1999年、2005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点,分别计算了四种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所占的份额。

如图2-图4三个图所示,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所占的份额从1999年的49.82%减少至2009年22.82%,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2005年是已经超过50%,是销售收入最主要的贡献者。但是,近两年由于私营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其所占的份额有所下滑。变化最惊人的就是私营工业企业,2005年时其销售收入仅占四类工业企业总额的0.12%,到2009年已经快速增至37.99%,一跃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销售收入贡献率就大的一类企业。私营工业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外商投资带来的溢出效应,私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与集体企业更容易获得加入外资企业在本土的生产网络,参与到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生产环节。

(二)各类企业贡献率的比较

2.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平均贡献率与总体水平最接近。同样地再计算所有类别行业的平均贡献率,第一组与第二组总体上平均贡献率均在5%以上的制造业行业仅四个,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其最接近的是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计算数值,总体水平的前三个行业尽在其中,并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贡献率数值是最高的,第一组达到28.62%,第二组为25.70%,远远高于其他类别10%左右的水平。外商投资类别的行业规模扩大可以从其在华投资规模来证实,以江苏省为例,2009年江苏省制造业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实际投资金额占制造业总额的17.44%。

观察边际贡献率与平均贡献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两者都超过5%以上的制造业行业主要来自资本、技术密集部门,制造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整个制造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导。外商投资企业对制造业总体水平的影响很大,尤其体现在行业规模方面,并且在要素密集型升级过程中具有带动作用。2005-2009年期间,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中,52.41%的边际贡献、53.62%的平均贡献都来自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各行业。

3.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更具超前发展的比较优势。在所有类别的制造业行业中,国有控股类制造业的β系数值最小(见表3),且普遍低于1;纵向上,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超前系数值普遍高于其他两类制造业,对各类别制造业的β平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最为突出的是集体工业企业,其装备制造业的β值高达6.17,抵消了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加工制造业负值的影响。

联系到外资的参与度,外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参与度最高。以2009为例,外商投资企业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总额的比例高达52.77%,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个行业就占制造业总营业收入的23.83%。由此可以看出FDI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集聚,间接提升了制造业要素层面的结构升级。

4.RCA指数普遍出现下滑趋势。由公式(4)可以计算出制造业各个行业的四类工业企业的RCA指数值,结果见表4。除了私营工业在2005年之前没有数据统计之外,其他三种类别的工业企业RCA指数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国有控股类的RCA平均值低于1,显示出其未来发展的不利态势。私营工业企业类的RCA值全部大于1,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制造业。

鉴于RCA指数与前几个指标结果的差异较大,接下来以1年为间隔,进一步观察2005-2009年的RCA指数值的变化。图5是私营工业三大制造业类别的RCA值走势,尽管私营企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优势,但其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而且其要素的行业特征显示为装备制造业鲎试醇庸ぶ圃煲旦銮岱闹圃煲担这与一般的要素升级规律相悖。这体现了中国目前私营工业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为主,从侧面也表露出制造业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疲态。

图6显示的是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各个制造业行业类别的RCA指数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类别的RCA值表现的是装备制造业最高,轻纺制造业第二,资源加工制造业排最后。尽管RCA指数值近几年不断减小,但FDI技术密集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仍十分突出,为制造业RCA平均值接近或超过1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在所有类别的工业企业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四、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实证调查检验

前面时间序列的数据统计可以部分地说明产业链要素层面的升级方向,当然也暴露出内资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下面的一些调查数据可以从另一个时点的角度检验要素层面在配套产业链升级的结果。2008年底向江苏省13个城市③的部分本土配套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各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成功发放率分别为83.75%和73.75%,样本企业在要素层面的升级状况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密集型部门在行业分布上的优势

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类企业属于装备制造业的多达329家,占总样本数的52.85%,其行业类别的要素梯次完全符合要素的升级过程。

(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规模优势

1.销售额大幅增加的生力军。在样本企业中,大型配套企业以装备制造业居多,还有极少数属于纺织业、非金属冶炼业。越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其销售额越高、利润也越丰厚,以船舶配套为例,若生产1 000万载重吨的造修船能力,其产值能够实现千亿元。

2.利润水平提升速度最快。在本土样本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偏低;利润水平明显提高的企业比重达到总样本数的42.68%,提升幅度较大的仅有22家。利润率水平上涨幅度平均超过1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普遍集中于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行业。

(三)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升级最显著

1.自主研发能力强。样本企业中有45.43%的企业长期以来在生产过程中有自主性研发,而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中,71.53%的企业能够同时具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有23家企业一直以来能够研制新产品。能够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从企业研发的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来看,2008年53.37%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有7家加工配套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30%,这些企业均属于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然这可以充分体现出越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研发的份量越重。

2.外资企业的参与度最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最集聚的部门,在配套产业链上外资发包企业如果将本土配套企业作为自身的受包企业,自然会因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标准积极参与到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过程。160家样本外资发包企业中,87.50%在配套业务外包过程中给予受包企业一定的技术指导,同时76.25%的发包企业对本土配套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图7表明发包企业对受包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的形式,按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帮助、提供技术文件、提供质量标准、详细说明技术细节和提供机器设备。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制造业各类别行业的经济效益变化中可以发现,当前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加工业与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中坚力量,产业链总体沿着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进行要素升级。从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度层面分析,无论是从全国的数据还是江苏省的调查统计结果,都可以表明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与要素升级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参与度最高,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中投资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要素层面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几年来各个类别显性比较优势的减弱说明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参与档次较低,如江苏省313家样本配套企业中,60.38%的企业主要提供的都是零部件加工生产业务。外资企业掌控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当这些企业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技术升级、自主创新的瓶颈就会不断暴露。

从本土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实证分析和调查结果来看,本土配套企业发展的瓶颈最主要的表现在资本、管理、人才、成本这四个方面。从配套企业自身角度出发,配套企业如果想要升级,首要的是要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具备一定发展实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与外资企业错位竞争,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从最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角度考察企业升级路径的选择,避免与外资企业发生碰撞,减小试错成本。本土配套企业土生土长,有着外资企业依然不成熟的市场优势,所以谁能引导控制最终产品市场,被消费者接受,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在配套产业链比较成熟的地区,应该为配套产业链的后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政府为了促使本土配套企业更快更有果断地选择升级发展,在适当时机可以利用适当的约束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企业的继续发展,从可持续性角度上迫使企业转型升级。其次,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上,政府可以适当地为企业与银行、证券投资机构搭建联系的宽松的平台,做一个“引路人”。再次,在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困难的问题上,政府可以出台统一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与企业的政策捆绑;政府可以代表地方出面与各地高校、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企业用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最后,政府应该履行好“孵化器”的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从2005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开始,制造业数据的统计缩至21个行业。

② 1999年开始有工业企业类别的数据统计,2005年开始增加了工艺品和回收废弃资源行业。1999年与2005年比较时剔除这两个行业,保证行业数目的一致。2005年与2009年比较时制造业的行业数量完全一致。

③ 其中一个城市(宿迁)没有能回收问卷,所以这里只是能对江苏12个城市加工配套样本企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二震,方勇. 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9-15.

[2]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新英.加入WTO后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5):60-64.

[4] 石东平,夏华龙.国际产业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J].亚太经济,1998(10):5-9.

[5] 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以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为主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4):5-12.

[6] 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 赵果庆.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8):99-104.

[8]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37-70.

[9] Feenstra, Robert C. and Hanson. 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 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1979-199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 907-940.

[10]Robert C. Feenstra.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18-26.

(责任编辑:严元)

猜你喜欢
外商直接投资
FDI所有权结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与重庆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FDI对陕西经济影响的研究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引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