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华
黄金律历来被人们认为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各行各业均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笔者受到该法则的启示,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各种要素、各类关系也不可平均用力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做到有主有次、有张有弛,找到信息技术课的“黄金分割点”,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美感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讲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 杂家与专家:定位要准,相得益彰
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个“多面手”:在校园网建设中,是网络建设、维护专家;在计算机出问题时是个熟练的维修工;在教学课件制作时,要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在学校考试分数统计、汇总时又应是个编程专家;在学校各类重大、重要活动中,又可能是摄影师、音响师……这一切都说明信息技术教师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但这个“杂”的背后其实是“专”,信息技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才是教师最重要的阵地,不能因为“杂务”而影响了“主业”。要尽力做到“一切东西懂一点,某一东西懂一切”,只有掌握了较为精深的专业技术,向专家型教师靠拢,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才能真正赢得学校的尊重与信任和学生的尊敬与喜爱。
● 训练与讲解:目标要明,相互补充
实践性强、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突出特征,首先,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计算机房内完成;其次,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以学生是否能熟练操作、运用某种软件、掌握某种技术为标杆;再次,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学生不太可能如同其他课程那样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考虑的问题。上课时间的30%用于理论讲解、评价总结,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清晰讲解,清楚表达,明确任务,不啰嗦跑题、晦涩难懂。其他70%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做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组建学习小组、培养“小老师”、设定项目目标等,这里不再赘述。
● 教材与拓展:角度要巧,相互辉映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以信息技术相比其他的课程,变化更快而且无穷无尽,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往往很快就会落后,学生刚刚学习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课程名称也由“BASIC语言”调整为“计算机基础”,到现在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目标从掌握程序设计到计算机技术,到现在的提高信息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信息技术教师就应与时俱进,立足课内、放眼未来;立足课本,放眼世界,善于学习,及时捕获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刷新已有的知识体系。在处理教材时,大胆进行“二次开发”,授课内容要精心取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时代感、时效感,把新思想、新技术、新发展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关注、获取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信息,获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我更新已有知识体系的能力,“授生以渔”在这里有了更为具体的现实意义。
● 上课与反思:思考要深,相互促进
反思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自我反思”。教师通过上课,自己总结备课的得失、上课的成败、学生的反应等,在总结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这是一种微妙与美妙并存的感受,这时,成功和失败都成了收获。二是“寻求外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的优点和暴露的问题,如果没有别人指出来,他自己是很难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这时,专家、同行甚至学生提出的建议、意见就显得十分宝贵,每次公开课、研究课之后,教师要就上课的特色亮点、缺点不足、教学技巧、起承转合等主动请教,特别是把诊断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便于在以后的课堂中调整、修改。
如果将上课比作一块璞玉,那么反思就是高明的雕刻师,能敏锐洞察到这块璞玉的优势、劣势所在,从而去劣存优,扬长避短,在一个个循环往复的磨炼中,美玉日趋成形,课堂日臻完美。
● 情感与技术:表达要真,共享和谐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把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大脑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和谐关系形成的过程、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素养提升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要带着技术,更要带着情感。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的多样性,只有教学共性与学生差异性相得益彰,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教师每接手一个新授课班级,首先做的就是尽快熟悉、了解相应班级情况,通过走访班主任、咨询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经验、兴趣爱好、学习偏好等,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越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越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收获率。笔者发现,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对教育成效影响很大,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没有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高,后者往往在年龄较小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媒体,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成了信息技术课上的“小专家”、除教师以外的“民间权威”而受到其他学生的追捧;而前者则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等还充满着好奇、敬畏、神秘感,进而自卑。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消除自身有意无意、显性或潜在的偏见,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的关注、亲切的关心。
● 结果与过程:评价要全,共同提升
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的考核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忠实记录他们技能达成的程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档案是一个学生成绩的有计划的汇编,收集了该学生已经达成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步骤,代表着教师、学生的协作努力,显示了学生在整个学期或学年在能力和技能上的成长,能完美地评估学生最后的掌握情况、思考结果,向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展示出一个更为立体、丰富的结果。档案式的过程评价所提供的信息,是笔纸测试、“快照式”评价等其他测量工具所不能提供的。而且,信息技术课还可以利用本身优势,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独特的电子档案,这就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契合时代的进步了。
● 主角与配角:认识要高,共担职责
信息技术课被认为是学校里的副科,甚至是副科中的副科,在教学时间、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是易被忽略、不受重视的。于是教师中不求上进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悄悄改行者有之……但笔者以为,这种消极的心态对于教学是有害的。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大发牢骚,不如冷静思考,自己鼓励自己。要告诉自己“酣眠固不可少,但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的”,既然是红花底下的绿叶,主菜旁边的配菜,就应该尽心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甘当把红花衬托得更娇艳引人的绿叶,乐为把主菜衬托得更生动有味的配菜。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才能准确定位,找到自信,从而努力进取,使本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黄金分割”凸显黄金课堂效益,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持续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