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华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一个周期的实践,取得了经验,得到了验证,发现了不足,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在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后,如何组织学习新课标、宣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并立足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新意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宣传;落实;新意识
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行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 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1.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4.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二是要深入学习,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三是要加强互动,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平等切磋,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宣传新课标,营造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把完善“三维”目标,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 应对新课程,树立新意识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树立课程的整体性意识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义务教育阶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提高教研队伍的服务意识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 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
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新课标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二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要通过送教下乡、连片教研、集中研讨等活动,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送到农村学校,以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念,加深农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坚持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教研员联系学校,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发现教学问题、培育教学典型方面的作用。教研员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联系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2.切实转变教研方式
广大教研人员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教研作风转变。一是要“沉下去”。新课标以其“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参与其中的相同起点,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同样面对全新的形势,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时代特点决定了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与教师同研究、共成长,饱受浸润,共同攻坚克难,破解新课标实施中的难题。二是要“走出去”。教研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意识,对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中;对外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通过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找差距,汲取新经验、新理论,少走弯路,探求共识。三是要“坐下来”。教研员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要善于独立思考,保持冷静的心态、鲜活的思想。要善于总结感性材料,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和先进经验的及时推广。四是要“钻进去”。要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解读研讨,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五是要“放开来”。就是教研员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对于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求同存异,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实现理念上的号召和引领。
3.科学控制三个落差
实施新课标一是要控制好从“理论课程”到“文本课程”的落差。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把控制这个落差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上。二是要控制好“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教师是从“文本课程”到“实施课程”最主要的实施者,因此,组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就成为控制这一级“落差”的中心工作。三是要控制好“实施课程”到“获得课程”的落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贯彻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层管理和个别辅导。
4.加大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把教学改革作为落实新课标的中心环节,使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5.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载体,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梳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案例,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