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根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实行“应试型”向“素质型”转轨,“封闭型”向“开放型”变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目标。在当前的小学生作文中,存在“假、大、空、抄”的现象,这是在“应试”教育指导棒下产生的结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东西可写;教师没有从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角度出发,没有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作文,断了学生的“米”。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就必须从素质教育角度,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作文源泉,能做有“米”之炊,写出真实生动的习作。
一、创设情趣,激发兴趣,创造“生活”
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居重的心理特点,我们通常以图片、实物、课件或课文剧等作文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或者以说故事、猜迷语、绕口令、做游戏等趣味活动导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将学生导入快乐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尽情地说,让学生于玩中得到亲身真切的体会,于愉快之中引导学生边玩边动脑筋,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真实叙说,调动学生的眼、脑、口、手一齐参与。这样学生现场取材,既有内容,又乐思乐说乐写,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组织活动,丰富“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绝好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如果把活动与作文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必能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为此,我们结合时令、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及学生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寻找春天”“秋色满田野”“雪飘校园”“为家乡(校园)增添绿色”……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内容。例如,上学期末,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我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第一场雪》在校园观察下雪、雪中校园的花草树木等。同时,还组织学生打雪仗、堆雪人,并参与他们的活动。这样,不仅学生玩得开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要写,要告诉别人。后来的习作表明,学生大多写出了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习作。
新课标指出:“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实践表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在愉快、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关注周围事物,引导观察,发现“生活”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我们发现,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引人注目的事,只要善于提炼,培养学生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养成习惯,写文章就会成为趣事、乐事,就能写出真情实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因此,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生活,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养成勤于观察,勤写日记的习惯,对事物观察真切才能得实在,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为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敏锐感知力,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如写一处景物,我们让学生到田野、校园仔细进行观察。观察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景物最能反映田野、校园的特点?这些景物是怎么样的?在观察和关注生活中学生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触,从而写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加强课外阅读,积累“生活”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扩充和延续。小学生只学书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再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这样,既能丰富词语,又能比较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对提高读写能力均有好处。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装的阅读量。”大量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我们除利用自读课本,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学习以外,还引导学生自觉阅读适合他们阅读的少年读物,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选取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时我们注意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文内容和大量习作典范,学生自然感到作文不难,乐于写作文。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开放,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能搞“封闭式”,必须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引导学生创造生活,丰富生活,发现生活,积累生活,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有内容想写。只有这样,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