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社会评价探析

2012-04-29 00:44刘勇兵
关键词:高校课程

刘勇兵

摘要:课程的社会评价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之一。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评价的现状,指出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必要性,呼吁高等教育界加强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研究,促进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开展。同时,对我国高校课程社会评价开展和实施的难点进行较为详尽的剖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课程;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62-03

高校的课程教学与社会有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体现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要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课程教学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这一本质联系,决定高校的办学必须面向社会,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课程的社会评价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之一,高校通过社会对课程设置及课程质量的评价,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收集信息,对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当前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必要性,及分析评价过程中的难点,呼吁高等教育界加强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研究,促进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开展。

一、高校课程评价的现状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高等教育法》第33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课程是贯穿社会与高校的桥梁,课程设置体系与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制度,特别是课程评价制度,以充分保障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课程评价主要是基于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关注的重点往往局限于某一门具体的课程,甚至某一具体的教学环节。一般从两个不同层面对课程进行评价:一是对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课程群)的教学条件和实施状况进行评价,高校内部以及各级政府行政部门组织的优秀课程评估、精品课程评选均属于这一类评价;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判断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学业情况,一般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进行。两类评价具有明显的区别:从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看,前者不仅重视教学梯队、教学效果,也重视教学条件,而后者不强调条件因素;从评估对象和方法来看,前者以重点课程为对象,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评选,后者以校内全部课程为对象,开展全面评价,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分出课程的等级。

上述两类课程评价虽有较大区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均没有体现高校办学的市场性和对外开放性,没有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对高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评价的价值取向偏颇,评价模式封闭,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检查或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信息的收集、结果的反馈等都没有做到面向社会,评价结论缺乏公正性[1]。高校要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办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对课程的评价就不能局限于这两种,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社会和个体需要在课程评价中的地位,正视社会和个体作为评价主体的存在,主动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课程社会评价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主动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2]。

二、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一)学校层面

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人才培养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而课程的社会评价主要是对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教育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及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间的竞争也随着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激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主动建立课程社会评价机制已变得尤为迫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校内评价及政府评价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评价的有效性不断提高。课程的社会评价可以从组织建设上保障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方式上保障课程评价的主动性和准确性,从技术上提高社会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根本上克服当前课程评价中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应该把培养人的政策、计划、实施计划的措施与成效等作为重点内容,向社会相关主体宣传和说明,并主动接受他们的评价。学校希望社会能公正、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教育的工作和效果,充分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有关信息。社会对课程的评价有利于实现高校与社会的信息互通,社会对高校课程体系的评价具有牢固的事实依据和广泛的信息基础,这种客观而有价值的判断是分析高校课程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内容体系调整与改革的重要依据。

3.课程的社会评价对于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的社会评价要通过用人单位来进行,而用人单位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水平,同时也包括毕业生本人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的评价,而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本人和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高校的招生,将会给高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直接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直接面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二)学生家长的层面

家长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投资渠道,家长愿意不愿意对高校进行投资,将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关键要看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家长迫切希望了解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其学生的发展水平,迫切希望了解课程计划及课程质量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有在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及过程、教学内容及结果等具体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给予学校足够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与学生家长的意愿是一致的,因此,高校的课程建设评估与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不重视学生家长的评价。

在当前就业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家长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对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是一种自身需求的评价,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先天的偏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评价,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创造有利条件,为社会客观地、准确地对学校教育作出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用人单位的层面

社会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使用者,对人才的优劣十分关注,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及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对口情况、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还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单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资源,希望通过引进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毕业生来提高本单位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它们在对高校进行评价时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4]。

企业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直接使用者,非常希望了解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工作和效果,以便更好地选择学校和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企业对高校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对学校教育活动产生所期望的影响,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使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办学决策,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

三、高校课程社会评价实施的难点分析

课程的社会评价是当前高校课程评价的一个薄弱环节,据不完全调查,多年来仅有极少数学校针对个别课程进行一些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毕业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说,课程的社会评价仍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难点,之所以未能在高校全面展开,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种类繁多

这是课程社会评价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综合性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总门数有几千个,一所单科性学院也有上千门课程,按课程性质分类有公共课、基础课、限选性、任选课、公选课等,按讲课形式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等,按考核形式分为考试课、考查课等。如果就所有的课程进行社会评价,能够体现课程评价的综合化趋势,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大,而且难免有所遗漏,也容易出现轻重不分、重点不突出之现象,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也难以评价,操作困难显而易见。如果就少数课程进行社会评价,又有顾此失彼之虑,很多专业的重要课程不能列入,也容易使评价者就事论事,不能兼顾课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群体结构以及学科结构体系等特点,使得评价结论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

(二)课程体系复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出懂技术、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设计培养计划时,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富于弹性,课程体系难以统一。加之课程之间的联系千差万别,每门课程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课程社会评价既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区别,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既要考虑课程群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其联系,这是课程社会评价的极大障碍。

(三)课程的作用难以测量

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其综合效能可以通过某一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体现,这种测定主要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来考虑,从培养计划来考虑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将每一门课程的效果进行简单叠加,即具体到某一门课程的作用难以测定,很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有的甚至有相当长时间的滞后性,可能在学生毕业后多年才能得以体现。

(四)评价指标量化难度大

课程的社会评价涉及的社会企业众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同,标准有明显差异。毕业生、家长之间个体差异大,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不同,其家长的社会背景、工作阅历、知识水平也不一样,所有这些均使得课程社会评价的尺度难以统一。如果不能有效地确定课程社会评价的范围,就不能合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开展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建议

(一)课程社会评价需要学校、企业及相关人员共同努力

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与管理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课程的社会评价只能由各高校自行组织,但是如果仅由学校来完成显然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评价的目标。

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少高校与家长、企业并未取得积极的共识,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使它们积极支持与扶助校企合作教育,通过一些行政立法手段,选择一批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切实改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及地域情况统筹规划,与学校的各项改革相结合,选择多种形式开展与企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由点到面,持之以恒,为课程的社会评价打下良好基础。要使社会评价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各级政府的宣传、倡导,甚至行政指令必不可少。

(二)提高评价组织者的能力,加强对评价的研究

目前各高校从事课程管理的人员一般均为教育实践工作人员,他们对于课程管理与评价工作大多是热情有余而能力欠佳,且研究的深度不够,而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大多认为课程管理与评价应用性强,理论含量少,因此对此不感兴趣。管理队伍的现状、评价理念的滞后以及评价研究的薄弱,成为推进课程社会评价过程中的瓶颈,成为制约实施课程社会评价的重要因素。高校必须深刻反省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认识当前课程社会评价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相应的社会评价。

(三)课程社会评价相关主体文化层次不高

相当多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不高,企业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深,这些均严重影响课程社会评价的实效。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对高校课程社会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高校课程社会评价的实质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切实需要,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其实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对于相关主体要进行精心选择,尽量挑选学历层次高、关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个人或企业,从而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四)课程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研究制定和实施

高校内部应高度重视课程的社会评价并加大投入力度,对评价涉及的人员、技术、资金、设备、设施等应配备齐全,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逐步推行,可以选择一些应用性强的公共课或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电子等课程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再行推广。

高校课程的社会评价是当前高校课程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其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广泛实施,将使高校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真实,但是课程的社会评价目前在我国高校几乎还是空白,建立高校课程社会评价制度的路还很长,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无论是从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还是从教育改革的形势和教育评估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国高校的课程社会评价必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李琳.地方高校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J].临沂大

学学报,2011,(4).

[2]统永.现代大学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临沂师范学

院学报,2009,(5).

[3][4]传勇,沈延兵.社会转型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

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青年探索,2005,(1).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