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 马静 于艳华
摘要:课程设计是课程发展的核心,其视角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价值观。本文基于班克斯的课程改革模式,通过分析现行高校英语教材课程的编写原则、内容和视角,认为多元文化视角下课程的编写与学生的适用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妨碍学生多元文化理念与思维的形成。新时期,对于课程编撰与选择,编者应该考虑到多元文化理念,以使得课程编写适应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39-03
多元文化已在很多国家得到提倡和实践,它由最初对于社会多元化的必然回应,逐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统一和多元的强大武器。目前,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与主流群体之间平等权利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即帮助学生建立对少数民族的正面态度和全面的观点,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只有当多元文化思想深入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多元基础上的统一。
在理论方面,美国国家学生倡议联合会对此提出指导性建议[1]。一些建议是关于改变教材内容,以使其更加多元化且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如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使教学材料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多种文化的丰富贡献等;还有一些是关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全面性思维的,如在课程中加入面向所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修改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全面、完整、包容地看待社会和历史的能力;开发以探索文化与国家差异、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观点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真实生活情景为指导思想的材料。
在实践方面,一些课程包括少数民族英雄及贡献,例如,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纲要[2],澳大利亚的《通向亚洲:教学单元》[3]。有些课程更深入一步,包括不同的视角。如《包容课程》[4],四川省盐源县的多元文化课程[5]。与成果丰硕的理论研究相比,多元文化教学实践仅在有限的地区和科目中开展。这两个多元文化教育的功能是为同一国家的多元和统一服务的,而我国大多数学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如何建立对外国民族和外国文化的全面性和批判性的观点和态度。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视角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即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方面非常重要。
一、课程分析理论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将课程定义为“总体计划”,并指出根据总体计划进行的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教学计划的目的或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论、评估和测试。本文的“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中的教材。
班克斯提出的课程改革模式包括四个层次:贡献法、添加法、转换法和社会行动法。
最低层次——贡献法。课程关注英雄、节日和4D——语言(dialect)、舞蹈(dance,代指艺术)、饮食(diet)和服装(dress),这些都是文化相对浅层的部分。该方法简单且容易实现。但是添加的文化因素相互分离、不成系统,因此,不能改变学生的视角,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新的刻板印象。
第二层次——添加法。课程加入多元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甚至一些价值观和视角。但是这种方法更难实现(carry out),因为这些方面越来越接近文化的核心。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课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因此,不会改变学生的视角。
第三层次——转换法。课程结构的改变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文化群体视角看待概念、事物、事件和主题。这个层次的课程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视角。
第四层次——社会行动法。课程鼓励学生在重要事务上作决定,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权利。
这四个层次的包容性依次递增,但是课程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之间没有质的分别,二者都在课程中添加多元文化的内容但不改变整个课程的结构。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第三层次,其结构使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考虑问题。理想的层次是第四层次,该层次赋予学生独立作出决定和将想法付诸实践的权利。但是,设计第四层次的课程需要编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二、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课程分析
(一)研究对象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全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课程通用教材,具有代表性。本研究的对象为该教材的第一册。使用该教材的学生为大一新生,此前,他们的学习一直以“应试”为导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全面性和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该思维模式的方式,而大学一年级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素质”为导向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二)课程编写原则分析
《现代大学英语》前言包含两部分内容:课程编写原则和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编写原则中未提及多元文化原则,仅在课程内容安排部分有所涉及。在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时,编者尽量覆盖不同国家的作家。编者很重视文化和人文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对学生的细微影响,尽量全面地介绍外国文化,将21世纪的各种挑战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目的是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独立批判性和理性思维以及培养其脚踏实地的态度。
(三)课程内容分析
该课本共有30篇课文:15篇课文(Text A)作为每一教学单元的主体部分,用于课堂教学;15篇课文(Text B)作为补充材料,主题与课文A相同,用于学生自学。本研究主要分析课文A。下面是全书15篇课文A的主要内容。
1.Fast changes of the society(社会的急速变化)
2.Desire for American good old values(对回归美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渴望)
3.Traditional traits challenged by modern life (受到现代生活挑战的传统美德)
4.Stereotypes are sometimes rootless(刻板印象有时是毫无根据的)
5.A problem of American education(美国教育的一大问题)
6.Dark sides in 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阴暗面)
7.gardening and revolution/human relationship (metaphor)(花园与革命/人际关系[隐喻])
8.Teenager problems(青少年问题)
9.We have to struggle against some odds if we want to be successful(若想成功我们必须冲破阻碍)
10.We should reject ethnocentrism and adopt cultural relativism(我们应该拒绝民族中心主义,采取文化相对主义)
11.Wisdom is what really counts(智慧决定胜负)
12.American people are still willing to help(美国人仍然愿意帮助别人)
13.Love alone could waken love(爱本身就能唤醒爱)
14.Loyalty to a friend vs. devotion to public duty(忠诚与责任)
15.Nature is often neglected as a result of modern civilization(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自然总是被忽视)
在这15篇课文中,过半数课文(第2课, 第5课, 第6课, 第8课, 第9课,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和第14课)涉及美国社会的问题、进步和传统价值观。由于入选课文中的大多数内容是关于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其潜在的危险是可能误导学生以为其他国家的民族和社会都像美国一样,即所有国家和文化是统一的而非多元的。
第1、3、15课的背景虽然不是美国,但它们是关于某种普遍问题,即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潜在的构念是统一,而不是多元。
第7课是关于曼德拉在南非与种族隔离作战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此课中,曼德拉的贡献和视角均得到呈现,这对我国学生对于黑人的观点和态度有积极影响。
第4课和第10课更加包容:第4课批判了毫无根据的刻板印象,第10课提倡文化相对主义。这些主题看起来对全人类都具有普遍意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多数主题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普遍话题。
根据班克斯的课程改革模式分析,该教材处于第二层次——添加法:在整体上反映了美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其中有一些多元文化英雄、主题和概念,但由于它们是彼此分离、不成系统地被加入教材的,因此,不能改变该教材以美国主流社会视角为主的主要结构。
(四) 课程视角分析
课程视角可以从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中反映出来。
1.学生用书视角。通常,性别与国籍是决定作者基本视角的主要因素,所分析课文共涉及16名作者。
表1 作者姓名、性别和国籍
从对表1的分析可知:首先,作者大多数为男性(14名男性,2名女性),因此,课文主要反映男性视角;第二,作者大多数为美国人(2名来自亚洲,2名来自非洲,12名来自美国),因此,课文主要反映美国人的视角;第三,仅有的2名女性作者也为美国人,所以,在此课程中听不到其他国家女性的声音。从整体来讲,课文反映美国男性的视角,即用英语写作的主流作家的视角。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片面接受美国男性视角的危险。
2.教师用书视角。相对学生用书而言,教师用书更能反映编者视角和课程视角。《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包含多元文化思想,但以我国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反映出我国主流价值和美国主流价值的结合。
该教师用书中包含多元文化思想,例如,第7课中“曼德拉在南非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使他成为一个政治勇气的象征”[6],这是典型的贡献法的表现;在第10课中,编者提出“认为任何民族低下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文化相对论的重要性被高度强调;在第12课中,作者提供另一个视角来看待陌生人的善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教师用书中更多体现美国主流价值,如第2课中对回归美国优秀传统价值的渴望、第6课中对人类心理和行为阴暗面的暴露、第11课中对智慧力量的赞扬、第13课中对爱的提倡、第14课中对社会责任心的赞扬。
教师用书的基本视角是我国主流价值观,例如,第2课中有6个推荐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中第5个问题是 “你认为年轻人会从文戈的故事中得到什么教训?”参考答案为“生活并不总是玫瑰色的,它充满了失败和困难。虽然生活中有困难,但是如果你愿意再试一次,生活会再给你一次机会”。这是英语文字掩盖下的中国传统思想。再比如,在第5课中美国教育的问题与中国教育的问题相联系,两者均为“过于以考试为目的”。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第13课中的“爱总是始于给予”。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学生用书主要反映美国主流价值观,教师用书主要反映我国主流价值观。实际上,教材中所有主题入选均因为它们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相似。一些课文反映了传统价值观,例如,去伪存真(第4课)、坚韧不拔(第9课)、兼容并蓄(第10课)、乐善好施(第12课)、舍私取义(第14课);一些课文反映了传统价值和西方价值结合的现代价值,例如,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第5课)、青少年问题(第8课)、人类的阴暗面(第6课)、爱的力量(第13课);其他课文反映了人类面对世界变化的思考,例如,第1课的社会急速变化、第2课对于回归优秀传统价值的渴望,以及面对现代生活的传统美德。整个课程反映的是我国主流价值和美国主流价值的共同之处,这是因为课程编者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授,他们的视角是我国主流价值观,同时由于他们所受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他们的视角中带有一些美国主流价值观。
该课程处于班克斯课程改革模式的第二层次,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它处于较低层次,不足以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课程的真正突破是在第三层次——转换法,在该层次上课程总体结构的设计能保证学生有多元文化视角,即批判性思维。因此,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编者的视角即课程的视角。以我国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反映我国主流价值和美国主流价值结合的视角较为单一,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编者群体主要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的专家及来自不同国家的课程专家扩大编者范围,以使课程具有系统的多元文化视角且更具包容性。
其次,课文B可改为与课文A相反的视角,使之成为较好的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补充材料。根据班克斯的转换法,课文结构可以被改变,以使学生至少从两个角度看待概念、事件和主题。这样学生对所学材料就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得出有批判性思考的理解。例如,在第2课中,课文A (Going Home)和课文B(A Homecoming of a Different Sort)都是关于家庭温暖和优秀传统如同情心、信任和爱等价值的,有误导学生盲目相信传统价值和夸大家庭与爱的力量和忽视家庭生活中冲突的危险。事实上,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无法解决的冲突,在课程设计中编者应对这些问题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2][4]Campell,D.E.Choosing democracy——A practical
guide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3:279,287,290.
[3]Access Asia.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ts[M].
Australia:Curriculum Corporation,1996:45.
[5]廖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D].四川:西南师范大学,2004.
[6]陆培敏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