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良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成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更快发展呢?以下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商讨。
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教师的努力。客观上讲,我国的教师多为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其教育教学理念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对广大教师进行再培训、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各地的教师培训机构,应及时觉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对广大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教育,增强教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外,教师在不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争做研究型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任何改革都需要不断地探索,都需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的不懈努力。我们广大教师,在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能等,不能靠,要勇于直面,不断寻找、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使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二、让教师“各司其职”,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通常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多少学科,师范院校就相应地设置了多少对应的系。每个系的教学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大多是再开设几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公共课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类似于“全科大夫”,可能哪方面都懂些,但哪方面都不够精通。而今,许多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已初步显现。在这一趋势下,笔者认为,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要进行精细化分工。师范院校除了设置学科知识专业,还应该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设置非学科知识专业,如现在很多师范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学系,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类似于现在的班主任角色,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品质。二是专门负责传授知识。三是专门负责检测与特殊教育,平时对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进行检测,之后提出最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建议,供负责传授知识的教师参考。对于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检测,诊断出问题的原因后,由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化干预,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教师的分工实现分化和细化后,学校就不必要求教师对所有问题都作出反应了。也就是说,出现哪方面的问题,自然有哪方面的专业教师来负责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对学前的学生进行测试,检验其各方面的智能优势,并确定某个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会更好,然后将同质的学生分成一个班,引导他们以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果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出现了困难,则需要专业教师进行诊断,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确定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障碍。如果是思维发展水平低造成的,则应该由训练思维的教师来对该生进行训练,使该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获得提升,更适应学习内容的要求;如果是因为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则应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对该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使学生心理康复后能够正常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作教育方案,切实实施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三、改变教育观念,培植素质教育的土壤
正如鲁迅曾经大声疾呼的那样:要出天才,得有培养天才的土壤。要想实现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及未来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也应有培植素质教育的土壤。笔者认为,如果素质教育不能根植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是不可能得到实现并获得充分发展的。比如,为什么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再受到批判,却仍然在扎扎实实的进行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常常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好坏的标准。学校升学率低,就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学校,处于这种境地的学校往往会出现大量生源外流、生源质量差等现象。这就在无形中逼迫着这类学校拼命提高升学率,以获取社会的认可。如此看来,我国素质教育举步为艰,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还必须向社会进行深入宣传和引导,使素质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接受。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客观上讲,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而言之,教育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教育改革的进程,是与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广泛吸取教育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这也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可喜的是,广大教师正在努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素质教育也正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因此,我相信,我国的教育必将会促进我国的大发展,前途必将是光明的。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