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
黑河市实验幼儿园在教科研工作中,以园本教研为载体,积极为教师创造一个关爱、信任、平等、快乐的研究氛围,努力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品质。尤其是近年来,我园依托园本教研,在教研的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园本教研的管理方式上真正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束缚到解放、从指责到激励的转变,教研工作真正取得了实效。
一、培养研究精神,激发成长意愿
在教师的研培方面,我园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和“一言堂”的做法,注重创设和谐的研究环境,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在形式上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问题学习、分享式学习。在教研组内开展了“每周一问”、“每周一研”、“经验一谈”等固定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结合每周的研究主题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和研讨,取得了良好的内培效果。通过教研培训,教师们已逐渐从内心培植起研究的愿望和主动成长发展的意愿。
二、强化课题研究,创新研讨方式
过去一提到研究,教师们通常都“不敢”研究,认为自己只是普通的一线教师,理论知识缺乏。针对这一情况,园领导经常走近教师、观察教师、了解教师,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展教研。通过观察分析,把教师分为新手型、点子型、表演型、教学型四种类型。新手型教师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表演型教师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能用好现成的活动方案,但缺少自己的见解;点子型教师有较好的创意,能设计出好的活动方案,但不善于表达和展示;教学型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习惯于做常规性的工作。那么,如何让新手型教师由稚嫩走向成熟,表现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点子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教学型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进而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呢?为此,我们及时调整了教研的中心工作,强调研究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是对课程和课题的驾驭与研究。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采用反思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帮助教师分析、判断自己确立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这个“为什么”就成为了研讨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教研方式的引领下,我园先后确立了“半日活动的有效形式”、“区域活动的挖掘与利用”、“大带小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尝试”、“大班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与提高”、“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及礼仪教育的养成”、“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对策”等研究课题。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建立及礼仪教育的养成”主题教研中,教师们认为幼儿时期是孩子良好行为的最佳养成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终身受用的一种外在品质,应在常规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细化了对幼儿的一日养成要求,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上从一日常规习惯、行为习惯、礼仪习惯三方面入手;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从兴趣、方法、专注力方面入手;在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让幼儿懂合作、会分享、愿谦让、能感恩;在一日常规的养成上从晨间活动、就餐、入厕、站排、午睡、离园等方面细化要求,让幼儿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今年开学初,我们又明确了新一轮的专题教研主题:“大班幼儿阅读能力与倾听习惯培养的实施策略”、“中班活动区材料的利用对幼儿发展的有效促进”、“小班幼儿活动游戏化、情境化的探究”。在教研组活动中,采取观摩教学、质疑思辩、小组论坛、案例分析等形式让教师们在真实的活动现场和问题情景中直面问题,在观摩与分析、对话与反思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困扰教师的问题。在每周三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力求营造开放合作、互动的研究氛围,搭建一个让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平台,探索有利于我园课程发展的研讨对话模式。在这种氛围的激励下,教师中热爱研究的人多了,愿意研究的人多了,教研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行三项举措,促进教师发展
我园在教研方式的尝试与探索中,努力推行三项举措,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资料包和电子成长档案,分类设档建夹,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文章收集积累,将观摩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相关的业务材料都纳入资料包中,让教师见证自己的点滴成长与进步。二是实行“七个一”工程,即要求教师建立一个班级幼儿成长记录袋,每学期总结一次家园联系反馈情况,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一篇教育心得,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召开一次家长会,更换一次家长园地。三是每月各教研组确立本月的幼儿发展主题,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三月幼儿发展主题是“大家唱”,四月幼儿发展主题是“巧巧手”,五月幼儿发展主题是“角色秀”等等。
总之,在园本教研的管理方式上,我园重视过程与发展的轨迹,重视点滴积累和经验的总结,重视对问题与困惑的反思,努力使教研活动真正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