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摘要]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成为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相关问题,重点探讨了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等问题,期望对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好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公允价值问题是近十余年来会计前沿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国际上来看,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没有放松过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工具、长期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中。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一般框架,提供了将一切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财政部也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引入大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往往成为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是否会再次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人认为在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体制下,盈余管理是必然会出现的。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公允价值并非导致盈余管理的元凶;实际上,西方学者的研究普遍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信息含量,能够提供给投资者更多的决策有用性。研究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的重点不仅包括公允价值计量效果分析,即公允价值是否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同时还应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中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必将为促进公允价值更好地应用提供依据。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
为统一和改进财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实务,FASB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公允价值概念。该委员会于1982年3月发布的ISA 16《固定资产会计》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一项资产在正常交易中,能使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在1995年6月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 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2000年12月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代表任主席,并由13个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组成的金融工具国际联合工作组(JWG)发布了《准则草案和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第28段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与当时IASC中的定义不同的新定义:“公允价值,指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项资产时企业应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的估计。”
我国正式使用公允价值概念是在1994年以后。1994年7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译的会计准则丛书《国际会计准则》有关章节中,将“Fair Value”译为“公正价值”。1998年以后,公允价值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的会计理论文献中。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中给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标志着我国在会计计量中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上所述,在公允价值概念形成之初,人们强调的仅仅是它的“公允性”,即公允价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平交易,而公平交易的基本特征则表现为交易双方平等、自愿及熟悉行情。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是基于这一认识来给公允价值下定义的。随着公允价值应用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的延伸,公允价值的另外两个重要特征逐步显现出来,即“现时性”和“估计性”。所谓“现时性”是指公允价值应立足于现时,它是计量日而不是交易日实际发生的或假设发生的交易价格。所谓“估计性”则是指在初始计量而无法获取历史成本时,或在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公允价值均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记录,而是计量主体基于市场信息对计量客体的价值做出的主观认定,因而是一种价值估计。FASB于2000年给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就体现了“现时性”这一特征,显然这一定义较之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所下的定义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而JWG所下的定义则同时体现了公允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公允性”、“现时性”和“估计性”,这标志着人们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其财务报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资产负债表而言,公允价值变动差额一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如可出售金融资产)影响了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就利润表而言,公允价值变动差额一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以下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通过2007年半年报与2008年半年报的比较,具体分析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整体影响分析
自新会计准则在我国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能够更好的认识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影响。
截止2011年9月30日,沪市共有861家公司披露了半年报。经过对半年报进行分析,2011年上半年共有230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上市公司家数的26.7%,其中194家上市公司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为185.6亿元,36家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总额为370.2亿元,两者合计为损失,金额为184.6亿元,占全部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4656.87亿元的3.964%。截止2010年9月30日,沪市共有853家公司披露了半年报。经过对半年报进行分析,2010年上半年共有199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上市公司家数的23.4%,其中145家上市公司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为177.95亿元,54家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总额为38.72亿元,两者合计为收益,金额为139.23亿元,占全部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润3819.04亿元的3.646%。
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半年报的总体分析,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数量上看(见表1和表2),2008上半年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增长了31家,公允价值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上市公司数量上有所上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9家。
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金额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不大,但占净利润的比重已经有上升趋势,从占净利润比重的说明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但是2010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发生公允价值损益为净收益139.23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发生公允价值损益为净损失184.6亿元,主要原因为受资本市场影响,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造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现了“扭盈为亏”的局面。另外,通过对比2010年与2011年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数目和金额来看,二者形成巨大反差,即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上市公司数目在增加,但收益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在降低,与此同时,发生公允价值损失的上市公司数目在减少,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增长很快,说明2011年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异常严峻的一年,特别是对于一些持有金融资产比较多的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尤其是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达到了扭亏为盈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对于上市公司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外部金融环境、行业政策、突发性事件等因素的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又使上市公司利润产生了较大的波动,一些较大程度使用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在第一年大幅盈利的同时,第二年却深受公允价值下降带来的利润受损之苦。可见慎用公允价值已成为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一致看法。从投资者角度,要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年报中有关损益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以往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一些不能计入利润的收益现在可以计入,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公司“粉饰”报表带来了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体系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投资者,在阅读年报和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考虑业绩增加了多少,而是应该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长性,要着力关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以及投资型房地产等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除了要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外,还要注意现金流量、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后基本每股收益等指标,以识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有目的地调控业绩的情况,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半年报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公允价值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从资本市场动机和契约动机两方面来看,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和相关契约的不完备,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顺利应用。公允价值本身虽然不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确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运用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充满了主观判断和估计,只要在输入变量上“稍作手脚”,所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别。我国在2001年对公允价值紧急“叫停”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大量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进行的盈余管理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因此,对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周守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 [J].会计研究.2009,12
[2]徐秋生.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J].会计之友.2011,1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12,3
[4]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