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及其战略选择

2012-04-29 23:52:45张雪梅
商场现代化 2012年31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格局体制

[摘要]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北部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区域,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很多发展亮点,但是,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本文从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体制、整合及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它的现状格局,并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 格局 构建 体制 战略选择

“环渤海经济圈”在1986年首次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为中国的“经济圈”概念踏出重要一步。进入21世纪后,环渤海经济圈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经济学家称之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很多发展亮点,如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等。但是,从三省两市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来看,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也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已强力崛起,环渤海在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上却早发而迟至,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圈一直以来难以实至名归。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现状格局

1.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理想高于现实。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显得十分缓慢,80年代初期,环渤海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接近,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明显落后,GDP总量和人均GDP只相当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三分之二,如果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差距势必将会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在于有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龙头”带动。环渤海地区天然的中心是首都北京,但是在经济上,北京和区域内的其他地方缺乏紧密的联系,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到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目前看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尚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国家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就是力求在“龙头”带动方面有所突破。但以大连为主要出海口的辽东半岛地区和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的山东半岛地区也对区域“龙头”地位虎视眈眈, 事实上,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在现实中已经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北京和天津、大连、青岛俨然已成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龙头,在此格局下,相互之间有可能产生激烈竞争,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

2.环渤海经济圈的体制:“政治经济”色彩浓于市场经济。环渤海区域市场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削弱甚至替代了市场性的区际关系,以致经济圈内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而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环渤海地区共有5个省级行政单元,其基础是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亚区域构成。在现行体制下,各行政单元首先考虑的是本区域内的利益最大化和政绩考核,拘囿于各自地区利益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在国家把环渤海经济圈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还不能做到一体化规划。如天津把建设滨海新区定位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领头羊”;辽宁把“五点一线”作为战略,希望借此打造一条沿海产业集聚带;山东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倾向于发展面向日、韩的外向型经济,而对于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则多停留在表面文章上。也就是说,区域内相互间经济联系没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城市间那样紧密。

3.环渤海经济圈的整合:竞争多于合作。京津冀地域相连、产业相通、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竞争与合作是京津冀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长远看,京津冀肯定是合作关系,但短期内竞争还是难免的。京津目前更多的是虹吸效应,还没有形成辐射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趋同和各港口间的竞争减缓了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环渤海各省市在项目安排上呈现出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使本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逐步减少,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化工、煤炭、建材、电力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区域产业上的最佳关联和效益的最大化很难实现。二是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秦皇岛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等许多港口,几乎有市必有港。客观地说,港口的蓬勃发展的确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由于各港口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不尽相同,合理发挥各港口的优势,可以建立分工协作的互补型联盟。但目前港口的过度发展也的确存在过度竞争的隐患。如京津冀区域内有4个港口,距离很近,尤其是曹妃甸大港,距离天津港仅一步之遥,拥有共同的腹地。再如,天津港要建设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要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青岛要建成北方地区的航运中心,这必然会加强对资源的竞争、对靠港船舶的竞争、对出入港通道的竞争等等。最终影响港口本身的经济效益。虽然,日益增长的需求会弱化这一影响,但是,如果遭遇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将会对港口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根据交通部的规划,由青岛、天津、大连三个港口组成的集合体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和港口下放地方政府的形势下,三个港口的定位基本一致,都要成为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为此,三大港口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规模、争效益、争集装箱量、争吨位,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开展。

4.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差异大于共性。环渤海五省、二市及两个计划单列市,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北京和天津。北京拥有行政资源,文化资源优势,其首都地位使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无可争辩的优势地位;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积聚了巨大的政策优势、庞大的资金及大量的拥有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优势的国际、国内占有决定地位的企业集团,确立了其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京津两市均排名前两位。第二阶梯是山东省和内蒙。山东依托沿海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GDP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但2010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北京的55%和天津的73%。内蒙GDP总量位居全国第17位。人均GDP位居全国第八位,人均GDP相当于北京的42%和天津的55%。第三阶梯是辽宁、河北、山西。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从人均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看,这三个省基本上处于竞争体系的末端部位。尤其是山西省,2010年人均GDP仅占到北京的26%和34%。而河北省2010年人均GDP相当于北京的30%和天津的40%。在三个阶梯的区域内出现了与地理地形完全相反的经济地形,区域合作的基础不牢,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对等,所以,难以寻求战略合作的平衡点。

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战略选择

所谓经济圈主要是在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行政力量因势利导而生成,是城市群体和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结果。所以,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要改变现状格局,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第三极”,应从以下几个发展战略方面着手。

1.龙头带动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要靠一两个中心城市带动,珠三角靠广州、深圳带动,长三角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带动。环渤海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事实上,这些年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GDP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增幅最高,无论是从工业竞争力还是科技竞争力上看,天津环渤海湾地区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等。

2.区域协作战略。打破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跨省区的统一规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各城市为避免被边缘化必须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环渤海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目的是统筹协调各省市的发展,降低行政壁垒。二是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三是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四是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才、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3.产业分工战略。区域内各大城市间产业不应过分重叠,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经过明确的产业分工,可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

4.开放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应是开放型、外向型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区域、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进行资源配置,跳出自身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决不能画地为牢,搞“鸟笼经济”。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也应如此,即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具体措施有:打破行政区划束缚,联合建港、用港;联合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出口;建立区域银行,联合对外融资;联合利用开放窗口,变沿海优势为区域整体优势;联合举办“北交会”,携手出国闯市场。

5.环境优化战略。环境的优化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软件”。为此,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运作规范、公开透明、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造精干高效的政务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法律和宏观政策的框架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户籍、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民间资金的注入。第三,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进一步健全法制,创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塑造诚实守信的大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立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孙铁良.环渤海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5期

[3]王海稳.试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及路径选择.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

[4]彭永芳.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5期

作者简介:张雪梅,女,1969年2月出生,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管理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格局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格局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9:02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6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大经贸(2016年11期)2017-01-06 12:59:13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0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 16:02:38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成才之路(2016年5期)2016-03-26 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