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军+赵炜
摘 要:面对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必须重新审视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三个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03-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现已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教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如何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担负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高校而言,应注重观念更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在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的新超越。
一、坚定不移地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观念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的前瞻性、预见性、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首先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核心,然后是手段,最后是时间跨度上的历史感。因此,只有坚持这一指导为方针不动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担负起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历史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其中,理念是创新的灵魂,内容是创新的核心,制度是创新的保障,技术是创新的手段。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基础上,以科学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深入思考,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完善,使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同时,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大教育、大培训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根本方法,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转知成智”的工作。目前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战略,不仅对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其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也其有重要意义;最终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和支配下,以学生为中心,发展每个学生都其有创新的潜质,努力把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培育创新人才,急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要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随着新知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还要引导师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就专业设置和建设而言,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就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而言,就是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总之,就是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高校师生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的余地,并彻底打破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僵化格局。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一直以灌输式为主,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仅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进而丧失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和“至高性”,师生关系也被简单化为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