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希望,让《品德与生活》课走进生活

2012-04-29 20:47龚剑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开放活动

龚剑华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关键词开放;活动;《品德与生活》

而时下的一些思品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下面我就低年级思品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

一、课堂活动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教学中,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孩子们在课前与爸爸、妈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上课时,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当孩子们沉醉在优美的歌曲中时,我向他们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孩子们便你一言,他一语地发言了,有的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到田野里去找春天,我看见了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有的说:“星期天,我和妈妈去河边找春天,看见河边的柳树发芽了,还看见许多小朋友在沙滩上放风筝”。有的说:“我发现春天很多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还有的说:“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更少了”……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课堂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特征之一,为让学习、活动与应用沟通,达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学、玩中学,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除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以外,还可结合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如教学《亲亲大自然》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游戏娱乐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儿童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活乐趣。如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四处飘荡;变成一只小白兔,在遍地开满野花的林间欢快地蹦跳;想象自己是只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在扮演的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演边设身处地思考:它们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这样,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分子,才能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关注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义。又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参观完校园,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一下,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结果,各小组在老师指点下,讨论得非常激烈,效果不错。这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交流,学着给自己自信。

三、課堂活动过程是要注重情境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如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先让学生向家长了解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农民伯伯的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插秧活动。让学生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在上课前,我问了学生一些问题,感觉他们对残疾人很轻视,甚至在他们眼里残疾人是个笑料。根据这一问题,上课时,我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带子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很困难。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的不幸啊!大家纷纷发言,表示以后一定帮助残疾人,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说,这节课收获真不小。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的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为此,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走向生活化、活动化,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开放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