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何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注下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政府运作效率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
【关键词】政治体制 民主政治 改革 党建
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体制之一,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良好而完善的政治体制,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落后的政治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对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起到限制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注下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得到完善,政府运作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成为贯穿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指导方针,并且日益成为促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
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前期的文献调研结果,当前国内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可以说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其涉及的内容较广、数量较多,但其往往各有侧重,并且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早,没有进一步反映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因此,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做出进一步思考,以期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和四项基本原则。新时期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四项基本原则放在首位,这是我们进行任何一项改革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才有可能把各项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从事实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在保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克服原有弊端的过程。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从国情出发,渐进、有序的原则。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改革必须从我们的具体国情出发,决不可不加判断地照搬所谓西方政治改革模式。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渐进、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渐进式改革是我们进行各项改革事业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既避免了疾风暴雨式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又给我们完善和巩固改革成果创造了条件。此外,新的政治改革过程也必须坚持有序原则,有重有轻、有缓有急,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又一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原则前已论述,不再赘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目的就是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正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现代社会本质上来说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治国方略。只有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并最终全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科学发展观原则。科学发展观也是当前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原则。而政治体制改革本身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党的建设、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权力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要的、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使党成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代表与自身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人民群体,通过政治协商等途径充分参政议政、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实现而不懈奋斗。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绩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社会领域又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房价上涨过快、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必然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政府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社会运行的过多干预,倡导“阳光行政”,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公共服务政府。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把政治体制改革立于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依法治国是我们在新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治国方略,也是不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使政治体制改革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推进政治文明。依法治国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而政治文明的实现也离不开法律依托,为此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弘扬法治精神,为政治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用法律约束政府行为,实施行政问责制度。政府是人民的代理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然而,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免会发生寻租腐败等行为,因而为保证政府合理行使职权,就必须以完善严格的法律来对其加以约束,并建立起对违纪领导干部的行政问责制度。
三是用法制来切实保障各社会主体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利,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扩大人民群众的参政水平。
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
直接动力来源于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自实施以来基本上都是由党自上而下推动的,因此从直接动力来说,党自身的推动作用无可替代。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是党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对政治体制运行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党的推动,从内涵上说则又可分为两层,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是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直接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则是指中国共产党是成功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政治因素。而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作用则具体表现在党的众多决议和纲领性文件中。例如,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会议文件中,都有明确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社会上层建筑都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无疑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推动。但是,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本身又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支配,因此,从更为根本上说,政治体制的任何变革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致。进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推动力量正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显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必然会从根本上要求政治体制作出相应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
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推动力量和根本推动力量以外,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也为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原有阶层和新出现的阶层都必然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而期望在政治上得到体现。例如,私营企业主这一阶层,由于其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越来越多地希望得到政治权力系统的接纳,因此其参政议政的意识显著增强。再如知识分子阶层,由于其受到先进文化和知识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要求政治民主化,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等等。而政治体制自身由于其历史惯性等原因,就必然会在某些方面与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存在偏差,由此也就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来源。
(作者为贵阳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