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形式。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双管齐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72 — 02
一、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设置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为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针对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问题,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着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和改革。具体举措之一就是决定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的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大背景下,深化和拓展研究生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介绍与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掌握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坚定且笃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调整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分专题、有重点、循原理的“三个基本点”,突出思想性,体现导向性原则。(二)层次性原则:即通过历史与逻辑、理论与方法、观点与原著的“三个相统一”,提升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现层次性原则。(三)实效性原则:即通过问题与主义、实践与讲授、平时考察与期末考核的“三个相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实效性原则。
在此基础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于2012年初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教学大纲共“9个单元,分作33个二级标题,也就是33节。其中有16个二级标题(节)中的内容,大约占50%,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问题。”〔2〕具体来看,开篇“导论”是对课程内容作总的概述;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理解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之后的第二讲到第七讲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最后第八讲是“当代中国与世界”。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专题式、研究型的讲授与探讨,带引学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现实并指导实践;力争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实现“知其所以然”、“所必然”。
二、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刘延东同志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也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质量?实践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从事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工作以来,积极推行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受到学生数量、组织经费、实践时间、效果测评以及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教师和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地进行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和过程,这种“被实践”的状态有形式无内容、有口号少操作,难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实践教学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实践育人,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践行。对此,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调整的层面概括如下:
(一)不要“流于形式”,而要“受到重视”。
我们一方面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客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的局面。加之实践教学组织过程较之理论教学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高很多,所以多数情况下,实践教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二)不要“缺乏管理”,而要“落实到底”。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调查、外出参观等环节,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专业方向不同(如蜂学院的研究生会经常外出采样)、特殊情况常有,所以,实践的具体时间统一起来较复杂,实践的组织性、安全性方面都存在隐患,不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并取得的良好效果。另外,由于任课教师素质能力有限、业务水平有别,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下,组织大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同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不要“缺乏保障”,而要“资金跟上”。
资金缺乏是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举例来说: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校外,尽量接触和了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食宿、交通、门票等开支,也会需要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作报告、指导等经费保障。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或者只有微乎其微的资金支持),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更加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常态化。
(四)不要“模糊评价”,而要“科学测评”。
在实践教学及效果的评价上,同样也缺乏规范。由于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时间安排都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评估的反馈机制也不完善,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意义模糊。缺乏对实践教学效果相应的评价体系,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持久开展,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上仍处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状态。〔4〕
三、通过“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
所谓“双管齐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在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课堂实践”,又注重“课外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致力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一)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形式主要包括课程发言、小组讨论、课堂写作和主题讲演等方式。课程发言就是学生对教师讲课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或者自身存有的疑惑进行课堂上的及时交流,教师针对“可以解决的问题”,会通过“引导分析”来“达成共识”;针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通过“共同探讨”来“探寻对策”。小组讨论是“探寻对策”环节的延伸,即每5—8个人分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在相互的交流和必要的辩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写作即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请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与总结,锻炼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提及的是,自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以来,每个学期都有安排学生主题讲演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会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例如就业等民生问题),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圆满观点,例如:“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中国南海争端问题之我见”(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硕士);“中国的民生现状”(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空巢老人问题调研”(动物科学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等等讲演都非常精彩。主题讲演不仅对演讲者是一次历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很多学生反映:主题讲演活动“是对我的一次锻炼”、“拓宽了我的视野”、“对我的思维方式也有了改变”……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收获。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以社会为课堂的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这种实践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融入到社会的真实场景中去,通过切身的现实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了解目前的国情、党情、世情,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充实自己,奉献社会,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效多体现于实践报告中。根据学生反馈来的报告,能明显地看出他们很用心去完成实践任务。例如:关于三沙镇陇头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硕士);践行人道使命,构建和谐校园——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相关工作调研报告(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硕士);关于罗源湾开发区的调查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等等。通过调研和考察,学生们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也有学者〔5〕称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社会实践)为“小实践”和“大实践”,认为二者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形式不同——小实践强调“坐下来”、大实践注重“走出去”;侧重不同——小实践依靠“思维实践”来反映理论知识、大实践依靠“行为实践”来体现理论素养;效果不同——小实践“直接”验证理论的真理性、大实践“间接”总结理论的真实性。但“小实践”与“大实践”这两种实践方式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很多时候需要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比如,“大实践”过程中需要适时的讨论来总结阶段性的实践成果,“小实践”的展开也会需要社会调查等“大实践”所得的数据等予以支撑。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不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不仅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而且是学生主体意识在相互作用中自觉生成的过程,是创造性的培育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辨别对错真伪能力的提高过程。”〔6〕因此,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能力,会更好地把研究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邵彦敏.关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06):32-36.
〔2〕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概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3):46.
〔3〕黄一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2,(02):152.
〔4〕李立菊,滕培香,张萌,何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78-80.
〔5〕樊瑞晶.“大实践”与“小实践”——也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4):60-61.
〔6〕柳泽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3):15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