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菊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文章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角色体现和角色实现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 角色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12 — 02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中,赋予了其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角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角色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由实践赋予的,实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终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中国共产党在这九十年间,革命和建设实践主题的转换是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的动力和源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早的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来改造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思想,发展了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以其求真的态度,宽广的眼界,深刻认识到正在兴起的科学革命引起当今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变化,对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国际的发展大势做了科学判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思考, 逐步形成并发展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而提出来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变化而处于相对弱势,国际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盛行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全球浪潮中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怎样才能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使党永葆生机活力而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同志于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 的问题,体现了对于当代世界基本动向的科学分析和诸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准确掌握。
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概括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不断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成果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创造性认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中国共产党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的角色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主体,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中获得新认识,必须在不断解答时代提出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根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实现自己的角色意义。
(一)准确分析时代与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重大课题
认识时代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代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又要分析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线和脉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渐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诠释现实、审视现实,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时代问题“化”入理论之中,将理论“化”入时代问题之中。
(二)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并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到其创始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去分析,结合那个时代的特点来说明。同时,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确的解读,揭示其契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要从时代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中国国情,并对这些经验和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科学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当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两种类型: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可以批判吸收其合理元素以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而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决不允许其任意滋长。如今大量的社会思潮纷纷登上意识形态舞台,当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乃至无害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力量能够在相互冲突、交锋、碰挂中得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被加工、改造、提炼、上升,以符合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要求,乃至于能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特别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得到滋长,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四)始终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特别策划了题为“未来 10年10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经过对812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中国未来10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按照调查策划者的设计,这里说的“主流价值观”,是指由党和国家倡导与执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的根源在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人民主体性弱化和价值主体错位是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主要根源。”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为目的。把人民的利益意识、利益意志、民主意识、自由愿望等方面实现好,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表达出来,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和建构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民众而牢固立于主流地位。
(五)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支撑
意识形态要巩固其地位,需要有其相应的阶级力量作支撑。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必须壮大和培育其阶级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所维护或者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力量,即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才会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新涌现的新兴社会阶层,要针对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治表达,通过筛选、加工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代表性、群众影响力和政治亲和力,让更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支持者和拥护者。
总之,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进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引导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 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N〕.人民论坛,2010-03-01(03).
〔7〕 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2009,(03).
〔8〕 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J〕.高校理论战线,2007,(03).
〔9〕 王国敏,等.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10〕 陈曙光.思入时代深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0,(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