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引领思维品质的提升

2012-04-29 04:18宋京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祥林嫂门槛

宋京艳

这些年,老师们都面临着各种教育教学理念的冲击与洗礼,而触摸、探索、研究、落实这些教学理念,最好的渠道就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去感悟、去渗透、去反思。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再回归理论,是每位教师必走的一条教科研之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些年所做的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堂教学,不断反思一堂好的语文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文本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

■ 课前慎思:文本解读缺失了什么

1.思想认识与思维品质形成冲突

《祝福》是人教版中鲁迅的一篇小说。文章很长,年代久远,学生解读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我第一次设计该课的教学时,主要是本着两个原则:一是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二是解读文本时要符合小说的题材特点。

课文学习完,按照惯例,为了检测课堂效果,我留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小说原著相比,电影版《祝福》中添加了一个情节,即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添加该情节是否合理,能否与原著主题保持一致。

交上来的作业出乎我的意料,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改编是合理的,与原著主题是一致的。学生这样想的理由,暴露出思想认识和思维品质上的一些问题:(1)认为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其砍门槛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2)简单从人的性格因素作出推断。

2.以历史观、辨证观、阶级观、发展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反抗性?认识的背后反映出学生在分析和评价人物时缺少辨证观,不能一分为二地认识人物;二是有的学生认为合理的原因在于人性的本能,祥林嫂受了重大打击后自然要发泄与报复,这是人之常情。这种认识是源于没有把人物放在鲁镇那个时代背景中去思考,没有把人物还原到时代的环境中去分析,而是用现代观念解读人物,以今人的眼光就人论人,认识的背后反映出学生分析和评价人物缺少历史观。归根到底,是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小说阅读为例,从阅读角度,除了应把握小说阅读的本质性问题,即弄清人物形象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外,还应让学生掌握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的原则与方法,即历史观、辨证观、阶级观、发展观以及知人论世,这样才能站在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去分析和评价文章,让阅读走向深入。

3.在自由辩论中形成辨证的认识观

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本次作业作为切入口拓展延伸阅读,补加并设计第5课时的教学。学生作业中对该情节的加入持合理和持不合理看法的都有一定人数,也都有各自的理由,很适合辩论,为了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尝试以打擂台赛的方式,通过讨论电影版《祝福》中添加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是否合理、是否能与原著主题保持一致作为教学切入点,借讨论理解祥林嫂其人是否有反抗性,促使学生形成对祥林嫂悲剧意义的辨证认识,并由此提炼出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最后在分析人物和提炼方法中形成阅读时良好的思维品质——用历史观、辨证观和发展观去分析人物、分析问题。

■ 课中掠影:如何让文本解读走向深入

1.用辨证的观点立体认识人物

问题聚焦:学生认为电影添加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是合理的,其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具有反抗精神,理由是课文中祥林嫂就曾有三次反抗行为(逃再嫁、撞香炉、捐门槛)。

病因诊断:缺乏辨证分析人物的意识。

教学引导: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原著中人物性格、人物思想(如何认识她面对命运的一逃二撞三捐)去思考:砍门槛象征着祥林嫂对封建思想的反抗,祥林嫂砍门槛是否合理,首先是要弄清她是否具有反抗精神。其次,课文中祥林嫂的三次反抗行为能否说明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要弄清这一点,关键在于明确在这三次反抗行为中祥林嫂反抗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反抗,这样才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意义有辨证认识。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重新回归课文,经过思考和讨论,逐渐统一了认识——祥林嫂根本就不具有反抗精神。

学生发言摘录——

生1:面对人生的三次不幸,祥林嫂的反应与挣扎是一逃二撞三捐。逃是为了躲避再嫁,这是一女不事二夫的封建礼教思想作祟;撞是为了守节,仍是封建礼教思想的反映,甚至到了不惜以死抗争的地步;捐是为了赎罪,认为自己再嫁后不干净、有罪,且相信神灵,这里还有封建迷信思想。这样一个脑子里全是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反抗精神的。

生2:她对命运的抗争,恰恰成了对礼教的躬从。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她越是挣扎哭闹反抗,越证明她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深。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又是封建礼教不自觉的维护者。这正是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所在——连受害者本人也不自觉地用封建礼教自戕。她按照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自己有错,认为这是她的个人悲剧,根本认识不到这是社会悲剧。这样一个封建礼教思想不自觉的维护者不可能具有反抗精神,也不可能做出砍门槛的反抗行为。

2.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分析人物

问题聚焦:认为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合理,依据是人的性格使然。

病因诊断:脱离时代背景,缺乏用历史观分析人物的意识。

教学引导1: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小说的价值——作者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反应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因为人物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解读小说的关键是弄清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角度去思考。这一次学生能够知人论世,不仅再次查阅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查阅了封建礼教中“贞洁观”等相关资料,最后经过讨论,统一了认识——人的言行思想不可能脱离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物必须把人物还原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学生发言摘录——

生3: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封建礼教像一张网罩在鲁镇的上空,人人都要按这里的社会秩序行事,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逃过,特别是像祥林嫂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和鲁镇的其他人一样,思想行为完全受着当时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钳制,她无意识地用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给予她的贞节观、来世报应等思想折磨死了自己。她根本认识不到她人生悲剧的根源,认识不到她是死在所崇信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上。生活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的人,受着这种时代思想影响的人,又怎么可能做出怒砍门槛这样具有反抗色彩的举动呢?

教学引导2:我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角度去分析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意义。经过师生间的碰撞,学生也明白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不可能塑造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学生发言摘录——

生4:从创作背景看,辛亥革命不彻底,帝制虽然结束,但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地残留着,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提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明确指出革命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人民思想不觉醒造成的,希望革命者能从解放人的思想做起。作者塑造一个身世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不知道造成这悲剧原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是为了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可能具有反抗精神。

生5:从写作意图看,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几乎成了鲁迅这个时期的创作主题。实际上,祥林嫂这个人物,被封建礼教一步步迫害至死,直到死前,她还在害怕在地狱中受到惩罚,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写出这一点可以说是充分揭露了病苦。祥林嫂如果能做出砍门槛这样的举动,她就不再是那个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了,而是一位革命战士的形象。这等于是改变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

这节课完成了对本篇课文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明白祥林嫂死亡的根源既有偶然因素(连遭三次意外事件),更有必然因素(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偶然之中有必然,能够辨证认识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使学生学会了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方法: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学会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因素)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意义和价值——用人物形象折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解读一篇小说其本质就在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关照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分析和评价人物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分析人物、用辨证的观点立体认识人物。

■ 课后反思:文本的教学价值是什么

作为教师,解读文本有四种境界:正确解读、准确解读、深刻解读、创意解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正确和准确解读的层面,没有从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认识和评价文本,站位不高,课显得“平面化”。

我以为若想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就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语文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一节节课堂实践给了我诸多启发。以前在“工具性”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教学在高一高二时就开始对准高考,把教材中情感的因素、思辨的因素抽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作文情感干瘪、内容空泛、思想浅薄。而阅读只要涉及文化积淀厚重、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散文,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费劲。这使我重新反思“文以载道”的内涵,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工具性(包括知识)来实现人文性(包括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内涵,它是蕴涵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会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心灵的给养,情感的积淀,思想的提升,思维的透辟……

新课标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能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是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渗透、思维品质的提升,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的。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方法、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思维品质……而这节课则让我深深感到,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层次是何其重要。教师应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从而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分析评价文章,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客观地分析人物、认识社会都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编辑王宇华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祥林嫂门槛
拆除不必要的“年龄门槛”势在必行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