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2012-04-29 03:01:59郑金萍牛新生
现代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图式隐喻实体

郑金萍 牛新生

摘 要: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不仅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汉语语料,对“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汉语文化对“水”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一、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受认知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质上是指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和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隐喻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只作为修辞格存在,到现在演化成为热门的学科——认知语言学,隐喻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的关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约翰逊和莱考夫认为,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形成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另一种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来认识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外部世界,不但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认识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即构建了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为人类的抽象思维提供了理据。

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依据,把“水”的隐喻分为实体、空间及其它三个认知域,并且运用汉语语料,对“水”语词的语义拓展及“水”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文化对“水”语词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二、“水”为实体的范畴化

人的认知发生在对外部世界感知的过程中。人在感知外部世界的事物时,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这些印象经过“人脑处理人的认知和经验的机制作用”,会将有关联的经验组织成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水是实体,实体有属性、动态、重量、温度、颜色、可分割等子域。

水具有实体属性:实体可分为好、坏、软、硬等,这些属性映射到“水”上,水就构成了“穷山恶水、油光水滑、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词语。例如:

(1)男人是泥捏的,女人是水做的。

(2)这个女孩温柔似水,人见人爱。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水为动态的实体: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点,水的流动性这一概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水是运动的标记,是运动的象征。无论是在古代甲骨文,还是现代汉语中,“水”这个字符以及水的偏旁本身就像形于水,充满动感。人们借助“动是水”这一概念来思维、理解和描述运动、发展、变化着的抽象的和具体的事物(王英雪,2008)。“突显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体感兴趣或最感兴趣的部分”(王寅,2008:211~217)。“水”的流动性得到了充分的突显,范畴化相对丰富。

(一)“水”喻“思想”

(5)余秋雨挥斥方遒、悬河泻水的本领,在他的系列文章里,确实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钦羡。

(6)街头行走,被电视台记者拦住,在镜头前就某个话题,迅疾如悬河泻水,发滔滔振奋之言,作赳赳激昂之状,给人以鼓励。

(二)“水”喻“交通”

(7)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

(8)为何民营中医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一些国营医院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三)“水”喻“时间”

(9)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

(10)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鲍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四)“水”喻“金钱”

(11)当一些同行被“呆帐”和“三角债”弄得寸步难行时,陶建幸的资金却流动如水。

(12)这就是马而立的作风,那人大手大脚,看样子就是个大少爷,花钱如流水。

物体具有温度高低之分,一旦映射到“水”上,水就具有了温度的意义,产生“泼冷水、春江水暖鸭先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词语。例如:

(1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4)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5)他定了这个计划,最初不敢告诉太太,怕她泼冷水。

(16)直饮至夜凉如水,更深人静,醉意十足,才停酒就寝。

水为有重量的实体:物体的重量映射到水上,水就具有了轻重之分,水也可以量化:杯水之谢、尺山寸水、斗升之水、尺水丈波等。

(17)“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外物》)

(18)悬身井半,风言沸腾,尺水丈波,古今常事。(孙光宪《北梦琐言》)

(19)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吴敬梓《儒林外史》)

(20)尽管远隔万水千山在电话的两端,他们同样心系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物体具有颜色的特点,一旦映射到“水”上,就有了颜色的意义,就会产生“青山绿水、白山黑水、白水鉴心”等词语。例如:

(2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2)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物体还具有可分割的特点,一旦映射到“水”上就会产生“抽刀断水、双瞳剪水、裁云剪水”等词语。例如:

(2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25)特别是一双剪水双瞳,眼风过处,不由得就吸引住了张医生的视线。

三、“水”为空间的范畴化

除了人自身以外,人类通过感知外部空间来认知世界。外部空间有三个特点:长、宽、高。(齐振海、覃修贵,2004:24~28)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莱考夫(1987:271)发现,在人类认知的意象图式中,“一个容器图式,即一个具有界限的图式,是有‘内和‘外之分的”。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它物体。容器包含着内容,有内外之分,如果这个概念映射到“水”上就会产生水中捞月、水中著盐、水中捉月、水中投石、水底捞月等词语。例如:

(2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27)端严相好,身光明朗,如水中月,普照十方。

(28)这是一场期待以久的霸王之争;这是一场百年罕见的水中决斗。

(29)影子虽看得见,但若去取,就如水中捞月,捞不着。

把水概念化为一个二维的空间,即一个平面空间,如“一片水”。既然水可以看成是片状或是平面状的,那么就有理由有“水阔”“水平”等词语了。例如:

(30)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三十一南游》)

(3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3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汉语还可以将水隐喻为一维空间,既然对水有一维空间的认知,那么水就可以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分了,如:山高水长、山长水远、细水长流、尺山寸水等。例如:

(34)今天又衬着山无令,何不细水长流,慢慢地大家同饮,划拳行令,热闹热闹。

(35)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四、“水”为其他类别的范畴化

水是永恒的、永久流传的,正如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才有了把水映射到各类情感上的词语。在这一概念隐喻中,若将“爱情”比作“水”,我们往往会突显水的“激情澎湃”,如:爱如潮水;若将“友情”比作“水”,我们通常是会突显水的“淡然平定”,如:淡水交情、君子之交淡如水;若将“亲情”比作“水”,我们一般会突显水的“深不可测”,如:菽水承欢、亲人似水长。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些隐喻无疑可以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水是液体,沾到水就会湿,可以隐喻成把某人带入同样的环境中。于是就有了诸如“拉下水”“拖人下水”的说法了。若把水当成物品,就有了“借水推船”“顺水人情”等词语的产生。

五、结语

范畴化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大脑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人类从不同事物中找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归为同一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可知,汉语关于“水”词语所构建的隐喻意义大多与实体和空间的认知取向有关,因为人类最初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是从认知实体和空间开始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所以对“水”词语隐喻意义的理解既要基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又要把地域、宗教和文化的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任何词语意义的产生和拓展都离不开认知、地域、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英雪.从中、英文中关于“水”的认知看隐喻的普遍性[J].辽

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

——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4]齐振海,覃修贵.“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

2004,(6).

[5]Lakoff,G.Women,Fire and Gangren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猜你喜欢
图式隐喻实体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