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动词角度谈PRO分布

2012-04-29 00:44龚鹏程杨成虎
现代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显性宾语主语

龚鹏程 杨成虎

摘 要:与Chomsky提出的原则及参数理论中其他的次原则系统研究相比,控制理论的研究还尚须发展,且控制理论中空代词PRO的分布规则有待商榷。PRO的分布特点是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在句中呈互补分布。本文从词汇角度出发对PRO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当PRO所在的分句作主句动词补语时,具有[+control](控制)特征的动词影响PRO的分布,致使PRO和显性名词短语互补分布可出现例外情况。但词汇特征对PRO分布的影响还存在局限性。

一、引言

Chomsky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空语类,与之相关的是空语类所属的控制理论,与Chomsky提出原则与参数理论中其他的次原则系统研究相比,控制理论还需发展。其中相关学者对控制理论中空代词PRO的研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而PRO的分布特点已经明晰,这一特点在相关文献中被称为“PRO定理”(PRO Theorem),即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在句中呈互补分布。这一定理是根据格理论而得来,显性名词短语在句中出现必须具备格,而PRO没有格,不受格限制,所以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在句中呈现互补分布。关于PRO分布特点,相关学者多从格理论出发对其进行研究,而本文拟从词汇角度对PRO的分布进行探究,因控制动词可分为主语控制语动词和宾语控制语动词,本文尝试从这两类动词对PRO分布的例外情况进行阐释。

二、关于控制理论的研究

关于控制理论,温宾利(2002)给出较为简单的定义:“在生成语法中,关于PRO的理论称为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徐烈炯(2009)则说,“研究控制的理论称为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控制动词进行了研究,南潮(2009)认为,“提升和控制动词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动词。语义上,提升主语不是该动词的题元,控制语则为动词的题元,受控语与分句谓词有论旨关系”;许洪巧(2008)认为,“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区别是:1.题元角色指派差;2.非限定性不定式补语分句的被动语态的差;3.主语的语义选择的差;4.虚义主语使用差”。Culicover和Jackendoff(2006)认为,“1.控制动词可分为多种,一些可以表示处所性,另外一些则不能;2.不管处所性是否存在以及什么是控制语,都可从语义角度解释,特别是可从题元角色解释;3.控制动词的句法实现取决于满足题元条件的概念结构和约束理论之间的关系;4.控制动词应该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非从句法角度”。Polinsky和Potsdam(2006)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控制动词和提升动词,并从句法角度论证这些动词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认为“从实证角度讲,控制复写动词这一类型在多种语言中存在,并且超出任何人的想象”。Aldgidge(2010)利用控制移位分析的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古汉语中“莫”的黏着爬升现象;Dubinsky和Hamano(2010)认为日语中句法的强制控制是由TP出现而形成的阻碍造成。

关于“控制”的概念,吴刚(2006)认为,“所谓控制,指的是PRO与某些名词词组之间存在共指关系,这些名词词组是PRO的先行语,被称为控制语(controller)”。我们先看一个例子,“John i has not described whether [IP PRO i to study Mandarin]。这个例子中,PRO需要依赖句子中的名词短语‘John确定指称意义。这种依赖关系被称为控制(control);‘John控制PRO,PRO受‘John的控制;‘John是PRO的先行语,也叫控制语(controller)”(温宾利,2002:168)。此外,徐烈炯也对控制理论做出了定义:“先行语与PRO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约束理论。这种关系称为控制(control)关系,PRO的先行语称为控制语或控制成分(controller)”。根据以上我国学者对控制理论给出的定义,本文可以归纳出:PRO与先行语或某些名词词组存在的关系并非依赖关系或约束关系,而是控制关系或共指关系。那么,PRO与名词词组之间就存在控制关系,研究PRO的相关理论就是控制理论。

从以上关于控制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控制理论主要是研究关于PRO的理论。什么是PRO呢?Chomsky根据[+/- Anaphor](照应性)和[+/- Pronominal](代名性)两套特征来进行分类,据此空语类分为了四类:NP语迹[+A,-P]、pro[-A,+P]、变项[-A,-P]、PRO[+A,+P]。其中我们可以得知PRO具有照应性和代名性。“具有[+A,+P]特征的名词短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既受约束又不受约束;而这是不可想象的”(温宾利,2002:166)。空语类是在句法、语义表达式中存在,而在音系表达式中没有音系矩阵的成分(徐烈炯,1988)。也就是说,空语类是具有句法和语义作用,但没有语音形式的语言成分。虽然在语音形式上没有体现,但它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具有相应的语法和语义功能。

三、关于PRO的研究

(一)PRO的控制语

到目前为止,PRO的控制语还不容易确定,这里有词汇、语义和语用等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梳理清楚。近年来,这一难题引起了不少语言学家的注意。本文将从词汇因素角度对PRO的控制语进行阐释。

PRO有时有任指的意义,有时则依赖控制语才能得到解释。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1)John i was asked [PRO i to leave].

(2)John i was asked [how PRO to leave].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包含PRO的句子S(sentence)中C(complementizer)位置空着的时候,PRO受句中特定成分的控制,例(1)的PRO就受到先行语“John”控制;当C位置由“wh”词语占据着的时候,PRO不受特定成分控制,这时PRO为泛指(arbitrary reference)的代词,例(2)中PRO不占据C位置,而是由“wh”词语“how”占据,这样,PRO就不受控制,从而成为泛指的代词。例(1)中的PRO受先行语“John”的控制,并且必须受到“John”的控制,这种情况被称为强制控制(obligatory control)。例(2)中,PRO不受先行语“John”的控制,成为泛指的代词,PRO在例(2)中的情况受到的控制就是非强制控制。

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后,Chomsky发现对确定PRO控制语的方法还有另外两种:

第一,用[+/-CONTROL](控制)特征给动词分类。Chomsky根据[+/-CONTROL](控制)特征对动词进行了划分,具有[+CONTROL](控制)特征的动词要求其宾语从句中的主语用PRO,而具有[-CONTROL](控制)特征的动词的宾语从句中主语不能用PRO。例如:

(3)John tried [PRO to leave]

(4)*John said [PRO to leave]

“try”是具有[+CONTROL](控制)特征的动词,“say”是不具有[- CONTROL](控制)特征的动词,因此,例(4)中的从句主语不能用PRO。这种分类就是词汇分类,不是句法分类。Chomsky认为某个动词属于哪一类都是由词库规定的,并无句法规律可循(徐烈炯,2009:279)。

第二,对具有[+CONTROL]特征的动词进行更进一步得划分,而划分的标准或依据是动词是否具有[+/-SUBJECT CONTROL]特征:具有[+SUBJECT CONTROL]([+SC])的控制动词称为主语控制动词(subject control verb);具有[-SUBJECT CONTROL]([-SC])的控制动词称为宾语控制动词(object control verb)。例如英语中的“promise、try、decide”等动词是典型的主语控制动词;而“persuade、tell、force”等是典型的宾语控制动词。例如:

(5)John i promised Mary [PRO i to go early].

(6)John forced Mary i [PRO i to go early].

(二)控制动词对PRO分布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控制理论、空语类、控制动词的介绍和说明,本文认为对PRO的分布应从词汇角度出发,并可根据动词的控制特性进行论证。

温宾利(2002)用例子向我们论证了PRO的分布规律为: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PRO的分布只局限于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位置。之后向我们介绍了PRO定理:PRO不得受到管辖。并且介绍了“PRO定理说明了PRO在句中的允准条件:即PRO只能在不受管辖的位置上出现”。此后,为了说明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性分布有例外情况,采用了下面的例子:

(7)John wants Mary to win.

(8)John wants PRO to win.

例(7)是个例外授格结构,不定式“to win”的主语“Mary”受主句动词“wants”的管辖,并得到例外授格。在例(8)中,PRO同样是不定式分句“to win”的主语,也应该受到“wants”的管辖并得到授格。这是否意味着PRO与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性分布这一结论站不住脚?我们无法推翻“PRO与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这一结论。我们要做的是看能否对例句提出合理的解释。一种观点是,动词“want”在例(7)~(8)中选择不同的成分作补语,也就是说,两个句子中动词后的成分具有不同的结构。在例(7)中,“want”选择IP作补语,其结构如例(9)所示。由于IP2的中心语I2不能给其主语授格,IP2构不成管辖障碍,主句动词“want”便“越界”给[Spec,IP2]位置上的名词短语“Mary”授格。

在例(8)中,“want”选择的不是IP,而是CP;其结构如例(10)。例(10)中,“want”不能随心所欲地管辖IP2的标志语。这是因为中间的CP形成了管辖障碍:按照管辖的定义,管辖语和被管辖的节点之间不能有最大投射。所以,纵使IP2不能构成障碍,其标志语位置上的成分也不能从主句动词处得到授格。

因此,在例(7)~(8)中,名词短语“Mary”和PRO仍然呈互补分布:在例(7)中的[Spec,IP2]位置上只能使用显性名词短语,在例(8)的[Spec,IP2]位置上只能使用PRO。例如:

(9)John wants [IP Mary to win].

(10)John wants [CP PRO to win].

对于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例子为何有不同的结构图,并说明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是有例外情况的。但从例(9)~(10)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结构图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例(10)中加入了一个CP,进而导致“want”不能对PRO授格,从而使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这种解释存在漏洞,为什么例(10)中可以加入CP,而在(9)中的同样位置不能加入CP呢?如果例(9)中也加入CP,就会导致“want”不能对“Mary”授格,从而使PRO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而“Mary”不能出现在这个位置。这样,PRO还是不能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控制动词的角度对此例进行解释,从而说明PRO和显性名词短语互补分布也有例外情况。从上文可以得知,Chomsky把控制类动词分为了主语控制动词和宾语控制动词。其中主语控制动词是具有[+SC]特征的动词,诸如“promise、try、decide”等;宾语控制动词是具有[-SC]特征的动词,诸如“persuade、tell、force、want”等。让我们再回顾下面两个例子:

(7)John wants Mary to win.

(8)John wants PRO to win.

两个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一致,例(7)中使用了“Mary”,而例(8)中使用了PRO。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能使用显性名词短语的位置,就不能使用PRO。温宾利(2002)是从格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释,但增加CP这一方法的说服力不足以证明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存在例外情况。句子中使用的动词为“want”,是具有[-SC]特征的动词,因此“want”在句中是对宾语进行控制的动词。句中“want”对宾语进行控制,所以例(8)的结构图可以为“John i wants [PRO i to win]”,这里的PRO可以指“John”,也可以指任何人。同理,例(7)的结构图也为“John i wants [Mary to win]”,这里是指“Mary”要去赢。这里的“want”是宾语控制语动词,那么主语控制语动词可否这样使用呢?先看下面的例子:

(11)John i promised Mary [PRO i to win]

(12)John i promised [PRO i to win]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作为主语控制语动词的“promise”作谓语的句中,显性名词短语和PRO也是不可互补出现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证明PRO和显性名词短语不是互补出现的呢?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了,有些动词是不具备[+CONTROL]特征的。例如动词“say、arrive、leave”等:

(13)*John said [ PRO to leave]

这样的动词后是不能用PRO的,所以是不存在和显性名词呈互补性分布的。

主语控制动词和宾语控制动词都属于控制动词,而像“say”此类[-CONTROL]特征的动词为非控制动词。根据以上对例句的分析,我们从控制类动词的角度对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存在例外情况进行了论证,同时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具备[+CONTROL]特征的动词对“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这一结论有所挑战。

温宾利(2002)从格理论角度对PRO分布进行了解释说明,此举还有待商榷,本文从词汇特征对PRO的分布进行了阐释。但是,词汇特征对PRO的分布还存在局限性:只适用于PRO所在的分句作动词补语时的情况。带PRO的分句在句中作附加语时PRO也受到强制控制,这种情况显然与主句动词的特征无关。如下列例子为“arrive、leave”不具备[+C]特征,然而句中的PRO必须以主句主语为先行语。带PRO的分句在主句中作主语时PRO的控制就更不能用动词的特征进行解释了。

(14)John arrived [PRO pleased with himself/ * oneself].

(15)John left the band [ PRO to start working on his/ * one's own].

四、结语

本文运用控制理论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控制理论就是PRO与先行语或某些名词词组的存在并非依赖关系或约束关系,而是控制关系或共指关系。PRO与名词词组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研究PRO的相关理论就是控制理论。而本文认为,PRO的分布除了可以从格理论的角度出发,亦可从词汇角度对PRO的分布特点进行探究,认为控制动词是必须具有[+CONTROL]特征的动词,并根据[+/-SUBJECT CONTROL]特征对控制动词进行细分。基于此,本文从控制动词的角度对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性分布存在例外的情况进行了阐释,认为具备[+CONTROL]特征的动词对“PRO和显性名词短语呈互补分布”这一结论提出挑战。但只当PRO所在的分句作动词补语时,词汇特征才适用此情况。由此可见,词汇特征对PRO的分布还存在局限性。通过探究,本文发现PRO的分布还受到词汇特征的影响,希望这一发现能够丰富空语类PRO的研究,促进空语类和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9.

[3]南潮.生成语法中提升与控制动词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6).

[4]许洪巧.论英语提升动词[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Culicover,P.and R.Jackendoff.Turn over the control to

the semantic[J].Syntax,2006,(9).

[6]Polinsky.M.and E.Potsdam.Expanding the scope of control

and binding[J].Syntax,2006,(9).

[7]Aldgidge.E.Clitic.climbing in the archaic Chinese[A].

Hornstein.N and Polinsky.M.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C].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149~182.

[8]Dubinsky.S and Hamano.S.Framing the syntax of control

in Janpanese(and English)[A].Hornstein.NandPolinsky.M.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C].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183~210.

[9]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1]Chomsky,N.On binding[J].Linguisitic Inquiry,1980,(11).

[12]Huang.J.PRO-drop in Chinese: a 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A].

Jaeggli.O and Safir.K.The Null Subject Parameter[C].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猜你喜欢
显性宾语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