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芬
2011年11月,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千课万人”小学语文学导课堂观摩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两课时。王老师的课设计精妙,诗意荡漾,高潮迭起,气场极佳,具有文化深度,令人赞不绝口,立意高远,成为绝唱;王老师的课诗意、唯美、精致、大气、厚重、浑圆;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大气磅礴,开阖有度,厚重回响。
王老师的课有月文化的支撑,清幽旷远——让学生得文本之意,万川映月——让学生得文本之言,景事交融——让学生得文本之法,天心月圆——让学生得文本之神,学生学语文,得意得言得法得神。两课时语言与思维共舞,读书与写作共生,课内与课外并进,知识与情感齐飞,教师教得出神入化,学生学得心醉神迷,实现了教师隐退与学生前进的精彩交融,奏响了师生协奏的美妙乐章,师生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着光辉。
一、多维之读,诗意演绎
中国人与月亮有着特殊的缘分,有着特殊的情结,有着特殊的牵挂。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望月”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好境界。
师:有人说,课文《望月》所写的月亮有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这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有人说,三个月一个是观察所得,一个是回忆所得,一个是想象所得。
师:也有人说,三个月有的代表月亮现在之美,有的代表月亮过去之美,有的代表月亮未来之美。
师:还有人说,江中月写得有散文的味道,诗中月写得有诗歌的味道,心中月写得有童话的味道。
板书:
江中月 观察 现在 散文
诗中月 回忆 过去 诗歌
心中月 想象 未来 童话
师:一篇文章有许多种读法,我们对《望月》这篇课文读出了四种读法,第一种“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第二种“观察、回忆、想象”、第三种“现在、过去、未来”、第四种“散文、诗歌、童话”。可能还有七种、八种读法,只要你真切地解读都行,但有一个核心的说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篇文章如月,读法如千江。
师:古人所写诗句中,每句诗都嵌着同一个字——“月”。古人望月有古人不同的感受,如今我们望同一轮明月,每人的感受不同,心情也会不同。
评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注重整体设计,立意高远,全课围绕“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核心读法展开多维阅读。多视角解读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带学生进入敞亮的言语学习新世界。王老师对文中的古诗句教学,采用了聚焦的手法,找一个动词寻古人感受,呼月、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一个“月”字贯穿始终,删繁就简,诗情演绎,厚重回响,体现了诗意语文的本色。
二、拓展之精,读写互动
学生语文的学习如果仅限于课内,所得会非常有限。王崧舟老师将课内与课外打通,以课外滋养课内,精心选择,同样写月,课内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课外拓展三段同样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课内外一一对应结合学习,学生容易建立相似模块,头脑中印象深刻。王老师课内外并进之后,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读写互动,效果相当不错。
出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师:听老师读,哪个地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和“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梦”给我一种朦胧之美。
师:如果让你扣一个字眼,扣哪一个字?
生:动词“泻”字写得传神,把静静的月光独有的静态表现了出来,同时又有流动之美。
师:这是写景。
出示: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贾平凹《月迹》
师:哪些字眼是你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生:“溜”这个动词让我感受到月亮像小孩子。
师: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拟人。这样一写,我感觉月亮是那样调皮、可爱。
师:这是写事。
评析: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王老师的课做到了这一切,他拓展精妙,深谙“隔”在美感上的重要,拓展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造就了“隔”;拓展的贾平凹《月迹》片段的竹窗帘造就了“隔”,隔帘看月,隔水看花,让月亮具有迷人的魅力。艺术上的神韵也油然而生。课内阅读与拓展之后让学生写话,学生写话基于大量阅读,基于语言铺垫,写话已不是难事,把心中的月表达出来,感受写景“望月只是月”的意境。这样,读与写互动起来,读促进了写,写促进了读,学生读写相长。王老师第一课时着眼于阅读本位,贯穿读法渗透、发现、归结,进行“千江有水千江月”文本多元解读;第二课时着眼于写作本位,自始至终围绕写作方法提炼、渗透、运用,两节课实现读法和写法的平衡。
三、美学之味,文化震撼
王崧舟老师的课充满美学之味,诗情画意的语言、静谧悠远的音乐、美轮美奂的幻灯、清幽旷远的意境,给学生带来艺术审美享受。浓浓中国文化,深深民族情结,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弥漫着,给学生文化的震撼,悄然无声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凸显中国人月之情结的浓郁,突出中国人月之文化的深厚。王老师的课诠释着“千江有水千江月”变幻与美妙,任取一瓢饮都美不胜收。
师:你们读时要轻轻的、柔柔的,体会江的美妙。这样一片江天月色,江和月能分离吗?当然不能!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月亮、月光、月色早已融入“长江”“江面”“江水中”“江两岸”“江天交界处”这五个“江”中,这叫“江中月”。这样的月照亮的不止这一条江,还照亮了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这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是清幽旷远的江中月,这是心旷神怡的江中月,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江中月。
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远离家乡,旅途劳顿,船停沙洲,月亮像老朋友一样欢迎他,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景,望月只是月;他和小外甥的对话是写事,望月不是月;月下背诗、月下交谈是景事交融,望月还是月。
板书:
望月
写景——望月只是月
写事——望月不是月
交融——望月还是月
评析:王老师语言功底深厚,过渡语言诗意、抒情,恰到好处,评价语言点睛、匹配,与文本和谐。王老师对五个带“江”的词语创造性朗读,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复沓的江,揉搓着读,美美地读,柔柔地读,美文美景反复诵读,朗读指导令人赞叹。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润物无声,沉静里自有清风明月的从容与自在。王老师突出月的意象、意境、意蕴,设计精巧,教学精湛,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王老师教学时不遗余力地渗透文化,渗透月的文化,透过情感之月、心灵之月、文化之月,体会思乡之情、怀人之感、托物言志、修炼之意、提升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透过月的文化,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他力图体现“中国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一思想,为中国灵魂播种,让月亮之神文化尽情绽放,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点亮了一盏神灯,让学生走过“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的三重境界,悟出其中的深意与禅意。
四、哲学之思,母语支撑
小学语文既要让学生学习言语之义,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之思,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深刻,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王崧舟老师哲学之思的设计与引导非常巧妙。王老师两课时《望月》的演绎无不体现母语支撑的力量,给学生母语的浸润、根的滋养。
师:有人说,《望月》一文中的江中月是观察所得,代表月亮的现在之美,有散文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诗中月是回忆所得,代表月亮的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心中月是想象所得,代表月亮的未来之美,有童话的味道。作家赵丽宏这样的构思很巧妙。有人对赵丽宏非常佩服,就去采访她,她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赵丽宏
师:我们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读得那么多,想得那么多,练得那么多,你不遗憾?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你有话说吗?
生:我们从《望月》里读出了那么多内容,作者不是这么想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读也很有意思。
师:你太厉害了!
生:我们的解读“天人合一”,非常了不起。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赵丽宏
师:看了这段文字之后,你为什么笑?
生:我们原来的读法没错,挺有意思的。
师:《望月》这篇文章有好几种读法,读法都不错。这篇文章我们有四种读法,第一种我们读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第二种我们读成“观察所得、回忆所得、想象所得”,第三种我们读成月亮的“现在之美、过去之美、未来之美”,第四种我们读成“散文味道、诗歌味道、童话味道”。这样的解读也不错。
评析:王老师站在哲学的高度,教会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这是哲学之思,望月四种角度的读法一瞬间否定,一瞬间又“重获新生”,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提升了文本境界,提升了文本哲理。中国文化的根支撑着母语教学,王老师向学生表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但他用了母语的说法,即“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篇文章如月,读法如千江。点石成金,教给学生智慧,借中国语境传达母语的博大与精深,这是王老师传递给每个语文老师的深意与爱意。
【总评】王崧舟老师才华横溢,以其深厚的民族情结阐释着中国人对月文化的独特钟爱,把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汇聚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主题文化中,扎根于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这是有根的课;王老师以其诗意语文的魅力,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丽幻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解读,一篇文章如月,读法如千江,这样的辽阔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扎根于诗情画意的诗意语文中,这是透着语文味的课;王老师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降低教师抬高学生,把教师自身的光芒与风采隐藏起来,让学生朗读、感悟、背诵、写话,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时空,扎根于服务学生的学导文化中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的课唯美、诗情、淡定、圆融,如一曲音乐缥渺空际,如一幅油画虚实相生,如一幕舞剧飘逸洒脱,带给学生浅浅的诗情和淡淡的遐思,让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王崧舟老师是永不止步的行者,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我感觉王老师以前的课像天上的星辰遥不可及,如同一场美丽的焰火美不胜收;如今的课像地上的草根充满活力,如同日常生活的绿意生态,领略到了“诗意语文”的蜕变与升华。王崧舟老师的课正由诗意、精致、唯美走向中庸、淡定、静远,是绚烂之后的平淡,是淡定之间的平和,是唯美之中的平凡。
王崧舟老师把月亮映射在夜空,让一轮明月挂在学生的心头与梦里,境界丰实空灵,整堂课像一片灿烂的星天!“诗意语文”圆融平和、浑然天成,正进入大美之后超凡脱俗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