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出语文真滋味

2012-04-29 00:44黄筱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滋味生活语文

黄筱红

提起“语文”,我们仿佛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闻到淡淡的墨香,看到文思喷涌的锦绣文章,想到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语文,仿佛是一壶袅袅香茗,让人神清气爽;语文,仿佛是一条滔滔江河,让人心潮澎湃;语文,仿佛是一轴绚丽长卷,让人流连其间。如果借用冰心先生的话语,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才、有情、有趣”,方是语文的好滋味。

但细细思忖,还觉得少了一味。那又是什么呢?大家看,作为中国人,没有不会吟诵唐诗宋词的。古诗词为什么能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它的“生活”气息浓厚。且不说内容、情感来源于生活,单说节拍,便是有着生命的节律。三言诗的“二一式”,四言的“二二式”,五言的“二二一式”,七言的“二二二一式”等,加之每行之间的停顿换气,恰恰符合四二拍或四四拍的节拍,如“离离原上草”“日照香炉生紫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吟诵它们的节奏和强弱,正符合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应,如此复沓回环,形成了长久的生命力。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看来,源于生活的事物才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的语文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所以,缺的这一味,正是“生活味”。万物皆有源,“生活”是语文的真滋味。

语文的真滋味——生活味

“三味书屋”是我国著名大文豪鲁迅儿时的学堂,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创办该私塾时的宗旨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此乃“三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读书的滋味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源自生活,最终又将回归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谈及“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都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的。

但我们也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个性。从语文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语文味”与“生活味”结合,也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而上述这些,都与生活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外,语文的“生活味”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只是揭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学习,应重在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咀嚼,也应和生活紧密结合。“生活味”还含指过程。

寻找语文真滋味

一、使语文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语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谈到如何教孩子们学习生字词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初入学的日子里,读和写对于孩子变成那样困难、那样无趣而又恼人的事情,在通向知识的艰难道路上孩子又要遭遇那样多的失败,而这一切就是由于学习变成纯粹跟书本打交道的缘故”,“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生字、生词之前,总是带着学生到词语的源头去“旅行”,让孩子们看到词语所表现的美的世界,从内心去感受词语的乐音,感受词语的芳香。他和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原野,认读“草坪”“蓝天”“河流”,学习用“清澈”“美好”抒发情感,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学以致用,不仅生字新词历久弥新,而且学会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终身受益。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抒发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就是在四方课堂中,只要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契机,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那么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请看课例:于永正老师的《草》,进入巩固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行,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多么巧妙的巩固复习环节!可见,要达成语文教学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就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

二、使生活具有“语文味”——让语文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时又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为母语课程,天宽地阔,留心处处皆有学问。

真正的语文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天边流过一丝云,你觉得这云真好,淡淡的,轻轻的,任意东西,自由自在。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它生机勃发;如血的残阳映红西天,使人无限留恋,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到自然中去寻找语文吧!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腾的长江;语文是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语文是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语文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境由心生,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主观入手的习惯,怀着诗心、诗意地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何时何处,处处皆有语文。当一个人能达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时,他的文学修养和人生修为就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了。因为此时,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际上是主观意念对世界物质的一种观照。语文,便与生活浑然一体了。

另外,如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浸润的作用,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学语文的福音。赋予校园生活以“语文味”,赋予家庭生活以“语文味”,赋予自然生活以“语文味”,赋予社会生活以“语文味”,赋予节日文化“语文味”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好时机。

学语文,用语文,嚼出语文真滋味,我们便会乐在其中。孔子曾将做人的最高境界定位为“仁”,做事的最高境界定位为“权”,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定位为“乐”。“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滋“味”有了,才能生“乐”,不是吗?

猜你喜欢
滋味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春天的滋味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