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整合”走向“统合”

2012-04-29 00:44郑小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内化整合信息技术

郑小军

序:从2000年起步到2011年,“整合”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金陵(2011年)回顾并且概括了“整合”的这段发展历程——从早期“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中期“突遇瓶颈”和“步入高原期”后的冷思考,人们从“热衷应然”的“理想云端”回到“追求实然”的“现实大地”,后期的“整合”迎来了“不断普及与深化、以发掘课程内涵为主要标志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新时期”。[1]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整合”将走向何方?“整合”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 展望一:“整合”将走向“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层次,并且完成两大转变

金陵(2011年)描绘了我国“整合”发展的3个不同特征、不同水平的层次:“信息技术与‘情境激趣融为一体;信息技术与突破教学重难点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成为学生感悟方法、发展思维、自然解决重点难点学习的支架……‘情境激趣层次和‘突破重点难点层次,主要采用的是课件‘整合形式,而‘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层次则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或活动融为一体……是当前最高层次的‘整合方式。”[2]他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整合”的两大转变:第一,从教师整合到师生共同整合;第二,从呈现资源到整合资源。[3]走向“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层次、完成“两大转变”是金陵从我国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和未来需要出发,提出的新时期“整合”的新目标。

● 展望二:“翻转的教室”和“颠倒的课堂”将成为“整合”实践的新思路和新亮点

“翻转的教室”和“颠倒的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源自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教师、美国密西根大峡谷大学数学教师Robert Talbert和可汗学院创建者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等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性变革实践。这些变革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过程分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里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学生在课外预习和通过作业、复习、实践等途径完成知识内化、知识建构遇到问题和障碍,最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时,教师却反而“不在场”。因此,当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错过正常的学校教学活动而跟不上学习进度时,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应用PPT进行的课堂教学,然后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他们发现,学生对课程视频的理解和内化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于是将教室“翻转”过来,把课堂时间改为完成作业或为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4]2011年,比尔·盖茨主持了Salman Khan的TED演讲《用视频改变教育》,对其“颠倒的课堂”的变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并表示愿意以基金会的名义支持他。[5]笔者认为,“翻转的教室”和“颠倒的课堂”的真正魅力在于借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知识内化的帮助者、师生共同知识建构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师生隐性知识的挖掘者和转化者,不失为我国深化“整合”实践的新思路。事实上,国内已经有部分中小学教师借鉴美国经验,在学科教学中尝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成为“整合”实践的新亮点。

● 展望三:新媒体、新技术将更多、更自然地融入“整合”实践

MIT2001年发起的开放课件OCW运动已经席卷全球,精品理念下的网络公开课将逐渐成为人们网络化学习的首选。每讲18分钟的TED演讲内容前卫而深入浅出,其中许多是最新科技展示,给人全新的理念或视角看待变化的世界,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网络公开课、TED演讲、视频分享平台、数字故事、微视频融入“整合”的本质是精品理念下的视频教学,加上日趋成熟的教育博客(微博)和刚刚兴起的微课程,将更多、更自然地融入“整合”实践,为“整合”实践提供有力的技术、资源与平台支撑。

● 展望四:“整合”和信息技术课将架起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统合之桥梁

针对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割裂的弊端,笔者特别提出“统合论”——“整合”和“整合”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是统合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探寻三者的统合之道是新时期“整合”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追求。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张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阶段的科学和中学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属于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属于技术教育,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社会、历史、音乐、美术等属于人文教育。第二,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第三,信息技术以信息科学为基础。李冬梅老师将信息技术课建立在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在教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技术所依托的科学理论。其实质就是要将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造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作品,其中就渗透着人文、艺术教育和熏陶。“整合”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能够在这方面贡献自己独特的作为。

参考文献:

[1][3]金陵.面向“十二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7):19.

[2]金陵.莫把“整合”等同于“课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5.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5]Salman Khan(2011).视频重塑教育[EB/O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0MzI4MzQ0.html.

猜你喜欢
内化整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