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研究

2012-04-29 08:12吴国琴
当代旅游 2012年4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

吴国琴

摘要: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潜力大,旅游资源类型多、等级高、兼具独特性与广泛性;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主体众多、合作内容广泛、合作的层次众多、合作的深度不一,选择垂直合作模式和网络化合作模式,推进中部六省旅游业合作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合作模式

一、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现状

中部六省包括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6省,位于长江和黄河中游,处于全国腹心地区,全区土地面积为102.67万km2,占全国的11.7%,总人口3.63亿人,占全国的28.1%。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也较雄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6年3月,中部六省旅游协作年会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加强全面合作,实现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协作共赢的战略合作目标;二是建立决策协调机制,加强6省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三是建立市场联动开发机制,共建区域旅游品牌;四是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逐步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2007年3月,湖北省旅游局对外宣布,与中部其他5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山水、宗教、三国文化、红色等4个旅游精品品牌。

2009年4月,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中部六省签署旅游合作协定,拓宽区域旅游合作领域,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打通“绿色通道”,推出旅游“一票通”。

2010年9月,中部地区与港澳台在旅游合作发展论上坛签署了《中部六省旅游协会与港澳台旅游组织提升旅游品质合作协议》,以“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为平台,举行中部地区与港澳台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是中部六省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旅游业界交流、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所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1、基本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得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按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就提高了生产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区域分工表现为区域生产专业化,几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商品,或某一类商品,甚至是商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过程。另一方面,区域分工还必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区域分工是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利;第二,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主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区域规模的扩大合同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从而形成较大的规模。第三,区域分工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区域分工的细化将不断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企业,这些具有前后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集聚,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区域分工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区域分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这种总体协作效应发挥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区域专业化生产水平,使分散的局部地区优势转化为叠加的综合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第二,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要素的空间流动具有明显的增值倾向,对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素流动是区域间实现分工利益的基础和动力。分工格局形成后,又会使要素流动在空间经济方面所具有“放大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第四,在区域分工中,由于每个区域选择行为决策的依据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总存在着区域间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不一致,这种外部性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安排,就存在着区域之间利益矛盾以及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旅游业的要素主要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这些要素的空间差异是极其普遍和客观的。旅游资源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角度来说其空间差异是绝对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含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而且极具垄断性,没有两处一模一样的旅游资源。有资源的特色和差异性是旅游资源的生命,是世界各地区旅游业形成区际联系与交流的基础。旅游者也是最具典型民族性和区域特征的旅游业要素,旅游者在个体兴趣、爱好、性格、人口分布密度、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旅游意识、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产生了旅游者跨国、跨地区空间流动的全球现象。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原理是旅游者空间差异和跨区域流动,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客源地,这也是区域旅游合作重要的客观基础。旅游业要素赋存的空间差异越大,区际旅游分工越明显,就更容易形成旅游联合体。总之,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而差生了地域分工,有分工必然有导致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合与协作。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特殊的产业政策、不同的旅游产业基础和环境,在开发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时,有自身相对有利的条件。能生产出本国本地区最有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之间的比较利益是产生合作并扩大交流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二)区位论

1、基本理论。区位论是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研究生产力最优布局的空间组织理论,区位论思想源于17世纪的区位问题研究,系统的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以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W·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A·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为代表。四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区位的最优选择问题,用于指导人们在生产布局时寻求最佳的地点、场所,以满足以下标准和原则:一是成本最小原则,强调最低运费率和最低生产成本。二是市场范围最大原则,强调企业布局具有最大的市场服务范围。三是利润最大化原则,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寻求最大利润空间。四是寻求区位满意原则,以便能最好的利用社会经济基础,获得最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标准。

2、区位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到各区域旅游业之间的协作都离不开区位论的指导。从微观来看,旅游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点、兴建旅游项目,要考虑最佳区位选择问题,需要区位论的

科学指导;在具体的经典线路设计、横向合作方面更需要考虑最佳区位以满足游客的需要,还要以区位论为指导;从宏观来看,宏观区域合作也要从成本、市场范围、利润最大化和区位满意角度来衡量选择最佳的合作对象。区位论对区域旅游业及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作用是具体的和现实的。

(三)核心-外围理论

1、基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核心一外围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也称核心与外围区域)组成。核心区是国家的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围区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发展中,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外围区一幅与核心区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

2、核心-外围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核心一外围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高的区域获得快速发展,逐步发展为旅游核心区,核心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逐渐向外围扩散,并产生次级核心。核心区和外围地区是主次相连、紧密不可分的。两者通过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流动合作,达到共赢效果。外围区为核心区提供资源和地域空间。使核心区的扩散得以实现;核心区为外围地区输入资金、技术、客源、人才等要素,使外围区发展壮大。

三、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模式

(一)垂直合作模式

以旅游企业为合作主体,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对象,沿交通线等开展垂直合作。这是中部地区进行初步合作的基础。因此以中部最主要的交通轴黄河和长江进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利用黄河和长江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众多自然与人文景点,展现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合作内容(如表1)。

(二)网络化合作模式研究

面(圈)状结构的以点、轴结合的跨区域旅合作,是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旅游业合作,区域间不仅旅游行业全面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而且其他相关产业也参与其中,各地区的旅游业在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民间互动等多种机制下形成共生共荣、水乳交融、高度融合的全方位合作关系。这是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必然要求和高级形式,是走向无障碍旅游区的模式选择。合作内容如表2所示,以长江之旅、红色之旅、名城之旅、禅宗之旅四大主题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带动区域内外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冲突管理,建立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动态、渐进的发展过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低级走向高级,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到逐步多元化。但竞争仍然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流,区域旅游合作应更加关注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刚刚进入实质性的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与合作,打造中部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中部旅游业的崛起,仍然需进一步的努力。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ECFA框架下泉台服装业合作模式分析
ECFA框架下泉台服装业合作模式分析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初中英语 “自主学习与合作” 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