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关键词”提高数学审题能力的探索

2012-04-29 03:29隋辞迪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关键词个位数读题

隋辞迪

一、引言

由于接触到的媒体信息丰富多彩。学生平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因而不愿耐心阅读,不愿阅读长篇,以至于在庞大的信息量中无法准确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题目时不愿耐心读题,无法准确理解题意,当教师给批阅发下后,学生大多能在不经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就自己改正大多数错题,只有少数题目需讨论或教师讲解。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教师与学生都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但教学中,学生在面对众多不同类型、多种表现形式的问题时,却总有无从下手之感。教师在讲解时也常常就题论题,虽然经常讲得精彩纷呈,学生初听很明白,但一下课就又无从下手,以至于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以后遇到时又会不时出错。一段时间下来,题型积累越来越多,学生却无法形成系统认识,学习效率都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对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结合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二、使用“关键词”法分层理解题意

问题解决可分为: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形成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实施某种行动方针并评价它的效用等五个阶段。审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即“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这一阶段;二是指从题目的的文字、图表信息中作初步理解与分析。

“关键词”是现今大家常用的网络查找方式,在审题时使用这一方式可有效提高审题效率。

1.初步使用这一方法解决较简单题

例1 按照下面题中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3和12的比等于6和x的比。

分析:通过读题,找出第一层关系“等于”,第二层关系“比”。

3∶12 = 6∶x

和的比 等于和的比

等于

通过以上形式很快就可以列出比例。

例2 按照下面题中的条件列式并计算。

1与3差的立方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分析:通过读题,找出第一层关系“和”;第二层关系“立方”与“积”;第三层关系“差”。

(1-3)3 +2祝ǎ?)

1与3的差 立方和积

立方和积

通过以上较简单题目,学生可初步了解并使用这一方法,通过读题,在初步了解题目的基础上,逆向逐层构建题目,从而达到在审题过程中找到解决思路的目的。

2.进一步解决较复杂应用问题

教材非常注重丰富的情景素材供学生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具有信息量大等特点,这对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例3 某服装店老板看到一种夏季衬衫,就用8000元购进若干件,以每件58元的价格出售,很快售完,又用17600元购进同种衬衫,数量是第一次的2倍,每件进价比第一次多了4元,服装店仍按每件58元出售,全部售完,问该服装店共盈利多少元?

分析:经过读题,从题中发现“…比…多…”这一形式,找出能反映“相等”意思的句子“每件进价比第一次多了4元”,由“甲比乙多多少”即“甲-乙”得出:

第二次进价-第一次进价=4元

由“数量是第一次的2倍”得出“第二次进的件数=第一次进的件数?”。

由“进价=购进成本骷数”,设第一次购进衬衫x件,列方程并解出x=200。

题目要求“盈利”,联系到公式“利润=销售额-成本”,列式

58祝?00+400)-(17600+8000)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充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形式。

例4 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是8,把这个两位数加上18,结果恰好成为数字对调后组成的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

分析1:经过读题,可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分为两部分:“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是8”;“这个两位数加上18,结果恰好成为数字对调后组成的两位数”。

第一个条件可进行如下分析:

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8

和 是8

第二个条件:

十位数字?0+个位数字+18=个位数字?0+十位数字

原数 +18=数字对调后的新数

加上18 成为

学生可根据得出的关系式设未知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分析2:由“一个两位数数字对调”可得出规律“新数与原数的差为9的倍数”,而“原数+18=数字对调后的新数”,可得到新数中“十位数字-个位数字=2”。又有“原两个数字的和是8”,从而得出原数十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5。

三、拓展到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1.点、线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础元素,从较复杂的图形中抽出关键的点和线,重新构建图形,可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例5:如图,已知AB∥CD,BC平分∠ABE,∠C=34埃则∠BED的度数是()。

分析:

第一步:画出AB∥CD

第二步:连接BC,得出∠1=∠C

第三步:做出BE,得到∠1=∠2=∠C,进而得到∠BED=2∠C。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思路,从而有效进行学习,并扩展了思维。

2.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图形问题

例6:如图,BD为⊙O的直径,AB=AC,AD交BC于E,AE=2,ED=4

(1)求证:△ABE∽△ADB,并求AB的长;

(2)延长DB到F,使BF=BO,连接FA,那么直线FA与⊙O相切吗?为什么?

分析:

第一步:如图,得到∠BAD=90?

第二步:做出AC=AB,连接BC交AD于点E,得到∠ACB=∠ADB,且∠ACB=∠ABC,有∠ABE=∠ADB,则△ABE∽△ADB,进一步得到AB的长度。

第三步:延长DB到F,使BF=BO,连接FA,AO。

应用勾股定理得到BD的长度,发现BF=BO=AB,则∠OAF=90埃从而问题得证?

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一审题过程实际是对图形的重新建构。在重新构造图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较易获得成功,并在这一过程中,每增加一步,就会不断联想自己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和结论,选择其中适用的用来解决问题,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并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际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培养审题习惯,加强审题意识

引导学生重视审题,明白并认同审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形成较强的审题意识。事先调查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的失分情况,以引起学生对审题的重视。

2.课堂中渗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练习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以训练审题为目的,不追求完整的解题过程,只要学生大致找出解题思路即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与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即把知识系统化,这样,学生看到相关线索就会联想到一连串的相关知识。教师要经常引导或帮助学生对例题进行总结,充分挖掘例题的示范作用,总结出解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解题经验。

审题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具体体现。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必须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地渗透,使学生不断地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以提高审题能力。

(责任编辑 若 曦)

猜你喜欢
关键词个位数读题
心爱的读题猫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周期问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mn个位数问题探究
高二数学能力月月赛(29)
简便算“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