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均衡,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师资缺乏、教师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发展仍滞后。行动研究是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研究的功能与教师的工作相结合,借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并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民族地区 教师素养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661(2012)04-0007-03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硬件的标准化建设,还要积极关注“软资源”的均衡;不仅要将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民族地区的学校更是不容忽视。
一、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始见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时至今日,有关行动研究的定义仍未取得一致认可。但对行动研究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这种观点强调行动研究的“科学性”,是一种技术性行动研究;二是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种观点更关注行动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功能,它是实践性行动研究,这是英美最为普遍的研究模式;三是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这是由于它的批判性,有人将它称为“批判性行动研究”或“独立性行动研究”。
自20世纪40年代柯立尔、勒温倡导行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行动研究倡导者的努力,行动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颇具影响的研究方法。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注重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合作。一方面,它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同时,它还强调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合作,这是一种成员间彼此平等的协同合作研究,这种合作主要是指在同一实际工作情景(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情感;同时,研究专家既可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一线教师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行动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着重在务实问题上,并不适合于类推到其他研究情景,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第三,主要从事行动研究的人员就是实际工作人员。例如在学校中进行的行动研究,不论是教学问题、课程问题、辅导问题或是行政问题,均由教师本身从事研究工作。一个尽心尽责的教师,最清楚自身工作的问题,也最易于着手去解决。
第四,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研究工作就在问题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行动研究就是要针对这个环境的问题,直接谋求改善。
第五,行动研究具有动态性。即行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不断修正研究问题的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20世纪40年代,行动研究主要应用于社会领域迫切问题的解决,50年代才进入教育领域,由于所具有的特点而显现独特的价值和功效,成为适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科研方法。它既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场地应用新的方法,也包括有政府出资支持的、动用大量研究小组进行的工业结构改革的复杂研究。
行动研究适用于中、小规模课程研究与改革,以及对具体教育结构的整体性考察。还可用于改革教学方法和程序、行为管理和控制、教师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方向的研究,对教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民族地区开展行动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必须凭借一定的资源,对教育事业而言,其所依赖的资源主要是师资,师资不解决,教育就难实现较好发展。目前,民族地区的师资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师资匮乏,二是教师素质不高。师资匮乏可以通过外部支援等途径来解决,但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虽然需要具备一定外部条件,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
教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1.工作热情不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在校的学生,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不高,一些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不高,这一系列因素致使教师面临巨大考验,工作热情难以提高;2.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工作条件艰苦,教学设备不足,外界的先进教学信息不灵,一些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3.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学生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未来,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这使教师很难也无暇顾及科研与自身的提高,只能被动地当一个“工匠型”的教师。4.传统观点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与中小学教师无关,中小学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不必也没有能力做研究。这都影响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必要性。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种种困难,但中小学教师仍具有开展行动研究的可能性。首先,面对当下培训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要求,教师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其次,通过远程教育、定点帮扶(指定某一大学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就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指导帮助)等形式,可以克服民族地区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这既可以使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获得理论指导,又可以就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对专家学者进行咨询,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实施。
三、行动研究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素养提高的影响
行动研究可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研究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借以提高教师素质,并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民族地区开展行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行动研究可以解决教师先前的被动局面,化被动为主动。他们不仅可以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而且还可以主动探讨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来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展开独特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2.有利于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从教学实践的问题出发,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自身的发展,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这也就改变了教师只是把固定的教育内容“纯技术”地传授给学生的传统的“教书匠”的形象。行动研究的价值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即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为重要的应是研究者、决策者、学习者、创新者、参与者和交往者。
3.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把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既是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又是适应与参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在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在当今教育改革中,教给学生一些固定的知识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教学过程化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探究,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行动研究中,教师从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状态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对其教育环境、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在行动中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4.有利于打破地区闭塞,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各种优势资源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既是具体的施教者,又是行动研究的实施者。但行动研究不是一个人的研究,不是仅靠一个教师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借助远程教育等形式,教师可以与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借鉴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当然,行动研究还可以有其他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的参与,组成行动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经常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共同合作。专家学者对教师研究的指导咨询,有利于打破民族地区的闭塞形势,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同时,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资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也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丰富的资源。借助深厚的民族文化,教师既可丰富校园文化,也可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民族地区教师在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时,应以合作性研究(教师和专业理论研究者相结合)为佳,这可使双方取长补短;同时在开展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行动研究的一些不足,如以具体的教育实际情境为限,因而外在效度显得有些脆弱;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对问题和结果自己很难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等等,这些都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宋虎平.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