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的“问题教学”

2012-04-29 00:44王雅红
黑河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死海问题教学教师应

王雅红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中学语文如何真正走进问题教学呢?

一、问题的设置

(一)要把握好问题的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承载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使命。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提问那些直接的问题,如“《故乡》的作者是谁?”避免提问那些低层次、不需要概括推理的问题,如“白求恩到中国来做什么?”尽量避免设置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方能摘桃子”。

(二)问题设计需要层次分明。问题设计必须环环相扣,要有一个明确的顺序。如为了讲透《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来比春天?这句话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随着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也掌握了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质疑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应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是在熟悉文本基础上的一种困惑。为此,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与教材有关的材料,如背景材料、风格相似的文章、他人对文章的评价等等,将这些材料作为思维的“梯子”,进而将这些材料与文本进行联系,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可以给学生分发朱自清的背景材料和苏童的《爱》、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联系、对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提问与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一)提问的策略。一是教师应尽量避免运用单一的提问方式。单一的提问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尝试层层深入法、多角度设问、设置悬念、分解问题、关键词提问、巧问等提问方式。如上文提到的《春》的三个问题提问法既属于层层深入法,也属于分解问题法;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教学抓住题目教学“死”与“不死”的矛盾来设置问题导入,既是设置悬念法,又是关键词提问法。各种提问方法都有其优势,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种提问方式。二是灵活调整课堂提问。若碰到学生不会回答的题目,就应该化整为零,分解难度。如钱梦龙老师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提了个“高难度”的问题:“文章结尾一段说,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长此下去,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你们完全同意作者的预测吗?你们能不能从作者预测的根据推出不同的结果?”这个问题是多学科综合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而钱老师又巧妙点拨了一下“死海的蒸发量是永远不变的吗”,学生的思维就豁然开朗了。

(二)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一是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在没大错误的前提下,要肯定和采纳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回答错误,应尽可能肯定他回答的积极性,不应批评,最好指出错误的关键点。对学习成绩中等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回答,应根据问题的难度来作出适当反应。超出能力的正确回答教师应认可他们的回答,并在总结中尽量重复他们的回答;符合能力水平的回答应给予肯定;低于能力的错误回答应尽量避免批评,并最好指出错误的关键。二是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特别是文本的阅读,可能是多元的。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着阅读体验。如《项链》的主题探究,《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究,都存在着多元现象。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同的,这些答案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般都存在正确的可能性,有时甚至可能都正确,开放性问题尤其如此。有些情况下,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可取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环节的疏忽而未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而应该肯定他们的思考,因为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精神比现成的结论和知识更为重要。

三、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一)科学的知识观。在问题教学中,最直接制约着教师行为的是知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而学生的思考、发现、研究、科学、创新都变得与知识同样重要。同时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而学会学习才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

(二)雄厚的知识基础。问题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发现。因此,教师必须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做到“懂”、“透”、“化”。

(三)要有正确的道德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贬损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有独立探索的能力及权利;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用一个模子来要求他们,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其次要对学生有宽容心。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问题教学中难免犯错误,难免不尽如人意,作为教师不应苛求学生,也不能过度批评学生。

(责任编辑付淑霞)

猜你喜欢
死海问题教学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从地中海到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