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川
近日,云南昆明某中学遭遇家长投诉,称班级里分成的数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成绩竞争,月评成绩倒数后三名的学生要送礼给前三名的学生。学校副校长向媒体表示,学生是自愿地买一些东西送给成绩好的同学的,老师们尊重学生的意见。(中国广播网)
差生要给好学生送礼,这的确有些好玩。让人感觉教学具有一种游戏的性质,和这个社会很贴切。也许差生给优秀生送礼,并不是老师有意识的创造,而是学生们课堂上讨论如何激发学习热情时,激动之下灵感一闪的结果。也许当初只是个别学生的随口一说,后来被老师肯定下来,成为了一种规则性的东西,而适用在很多学生身上。
现在,当有些学生考得不好,成了差生,要给成绩好的同学买礼物的时候,自我感觉就受到了歧视。学生受歧视,家长很生气。虽然“那不是罚款,是买东西奖给成绩好的同学”表面看是学生的自愿,但这种未成年人的“自愿”,本来就可疑。后果必然是成绩差的学生非常难堪,自尊心很受伤。
当下,给差生以歧视性待遇的做法真是花样百出,比比皆是,差生的“绿领巾”,优等生的“红校服”,更有学校让差生到教室外考试……这些做法,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下,似乎很正常,分数高的受优待,分数差的受歧视,天经地义。也许学校老师的本意,就是想用这种做法激起差生的斗志,让他们发愤图强。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除了让差生感觉到痛苦,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估计没有多少积极性可言。大家都从学生时代过来,那些不欣赏自己的老师的课,喜欢的恐怕没几个。能学得好才怪。
但在以成绩论英雄的背景下,成绩更是老师成绩和能力的证明,而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经常采取批评性的办法进行教学,什么有教无类,什么素质教育,都忘掉了。当然,正常的批评是必要的,学生有错的时候,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但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多鼓励为好,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表扬对人的激励作用从来就如春风化雨。而经常性的歧视,必然会让学生认定自己就是差生,从而产生身份性的认同,如此一来,诲人就成为毁人了。
从“绿领巾”之类的事件可知,具有这种教育模式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群体,很多老师都是如此。如果这些老师真心诚意地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这将非常可怕,这不仅仅是师德的问题,而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对于歧视性教育,必须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