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跃 赵冬梅
摘 要 社会快速转型给学生的道德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社会价值观给学生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处于迷茫困境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学生的道德学习要想有效发生,建构关怀性体系,找到道德学习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 道德学习 社会转型 关怀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To Care Type Morality Study
LI Feiyue[1], ZHAO Dongmei[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2] He'nan Jiaozuo Mengzhou Shizhuang Primary School, Jiaozuo, He'nan 454792)
Abstract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s moral learning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students, diverse social values formed a huge impact on the heart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are confused predicament. In this era background, the students' moral stud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lace, and build empathy system, it is very urgent to find the reality path of moral learning.
Key words moral study; social transformation; care; reality path
传统育德模式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思维训练而导致德育的育德功能大大降低。针对这些特点,道德学习被逐渐重视起来,道德教育其实质应为道德学习。从不同的视界出发,人们对道德学习的理解各有侧重。其中有学者从学校教育领域出发,把道德学习理解为是对道德规范的接受—建构学习,是以情感的生成为核心的学习,是一种交互—合作的社会协商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道德学习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德性的成长发展需要别人帮助、引导、促进,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自己的学习才是最根本的。道德人格是一个建构过程,但是个体建构的依据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个体形成自身独特人格的主要影响源有哪些呢?从先天因素看,遗传起到了一定作用;从后天因素分析,受到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中,笔者认为道德学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1 道德学习的现实遭遇: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个体来讲都意味着变化动荡,而个体更是感受到冲突与矛盾、困惑与迷茫。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然而精神却极度贫乏,人们改变过去单一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变幻无常、难以捉摸、转瞬即逝,许多人产生了价值虚无感,而更多的人迎合了这个经济至上的时代,形成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韦伯感叹:“我们这个时代……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功力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偶像,所有的权利都必须为之服务,所有有才智的人都宣誓为之效忠。对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教育,功利将其简化。如今,人们的智力都支付在工作和谋生上,经济获取上,而对于人的心灵漠不关心。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者在建构自身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将遭遇极大冲突。
道德学习中核心价值观难以确立,双面人格形成,享受主义蔓延。在学校的直接教学中,学生被传授的是诸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劳节俭等等这样的正向的价值观,但是,在时代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生更容易观察和体验到的却是和这样正向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一些负向的价值观。这样,许多学生在内心深处便形成了一种冲突和张力,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双面人。在表面,学生恭恭敬敬地遵守着学校所传授的正向价值观,而在内心,却更认可社会所带来的一些负向的价值观,这些价值一遇到合适机会,就会被表现出来。在各种负向价值的影响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极端享乐主义,弗洛姆认为,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只有那些能够将其不断节省下来的时间成功地‘消磨掉的人才是快活的。”所以,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2 关怀式道德学习:现实路径
在如此剧烈的时代转型浪潮中,道德学习主体沉沉浮浮,迷迷茫茫、浑浑噩噩。要想摆脱这种状况,建构关怀式道德学习,寻找有效的道德学习的现实路径十分必要。诺丁斯提出的关怀教育思想,充分考虑了个体道德情感以及被尊重的精神需要。她对关心的内涵、类型及特点等做了系统而详细的描述。她认为,关心就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这种关系的开始,通过这种相遇建立起一种关心型关系。关怀伦理强调被关心一方的作用,它是一种关系伦理。
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能力。在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起重要作用,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愿望与内心深处的需求,要与学生探讨生命意义,帮助学生体验感悟世界和人生,并和学生一起成长。诺丁斯强调相互关心,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也要积极反应和认可。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个体,是一个独特的人,要把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认真倾听学生不同的需要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关心是获得自主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学生学会关心,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教师由此获得的成就感将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因此,教师在以关心者的身份营造一种关心关系的同时,要积极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
如何在关怀的前提下,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
(1)教师道德实践智慧有助于道德学习的有效实施。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一直有动机论和效果论之争,只有智慧才可使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一致,因此自古以来,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中国的孔子都把智慧作为道德实践中的重要因子。关于道德实践中的智慧,孔子在指导弟子道德修养中显现的很清楚。子路问:“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大概是说该不该听从其他人的建议,孔子反问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然而冉有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干脆回答:“闻斯行之。”由于子路与冉有的性格特点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也不同,而这不同的回答又都出于一个最高的原则孝道。孔子并不把行为准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规则”应当受比它价值层次更高的“原则”指导。智慧便是从道德原则层面上运用道德规范。作为现代教师,身处于比以往都更为复杂的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智慧对于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供支持培育大脑的教育环境是道德学习的有力保障。教师的道德智慧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学习,个体道德品性的最终形成最大程度上还是自身学习体悟的结果。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道德学习的潜能,这个潜能是大脑遗传和文化沉淀的结果。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本能很脆弱,并不是有了本能,个人就一定变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使人的这种本能向道德的方向发展呢?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十分重要。柏拉图就认为个体好的行为与他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苏格拉底更是认为要培养好的公民必须有好的社会环境。其实教育就是在内在遗传的基础上,去寻求支持人学习的外在条件。因此,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为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引导就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韦伯著.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桂生.走向道德学习[J].探索与争鸣,2002(2).
[4] 朱小曼.道德学习与脑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 [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9.
[7] 爱因斯坦.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 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