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义
摘 要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可是纵观实践课堂会发现,课堂中很大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充分运用“合作”的手段,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何时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法和步骤的把握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策略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How to Have Both Form and Content
——Talking about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QIU Yi
(Yueqing Dajing No. 3 Middle School, Yueqing, Zhejiang 325615)
Abstract Active participation, good cooperation, willing to explore, this is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 of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s an effective wa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practice can be widely used. But look at classroom practice will find that a large par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a problem, can not really play a 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dvantage. Therefore, how to make the "group" effect, make full use of "cooperation" means teachers must think about. This 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from the timing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nd steps to take two concrete-solv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ability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环节都是为合作而合作。不看教学内容,不看学生实际,不看是否需要,每课必有合作学习环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学生方面:
(1)分组不科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异质分组是促进小组合作的首选方法。因为异质才能有分工,分工才能有合作,合作才能有优势互补、相互提高。可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种以自然状态的前后桌进行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因为人员搭配不合理,势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案例一】对于一堂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环保宣传画创作课,有这样一个教学准备工作片断:
课前让学生3人一组自由组合,然后在课堂中让各组成员集中就座。
作为一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策略的课,该执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分组把握上就有所欠缺。学生的自由组合,从学习过程来看,很容易造成一人独当一面,多人搭车或者各自为政的现象。从学习结果来看,也会因为同质分组,造成一些小组作品完成不了或者整体质量不是很好的后果。
(2)讨论时间控制不当。有时虽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未深入、未透彻,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合作学习显得匆忙、凌乱。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缺乏合作技能, 参与度不均衡,效度不高。在课堂上,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教师说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开始合作交流。实际上,学生根本不知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没有指导各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补充等问题。这种合作学习也只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教师方面:
(1)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在讨论教学中,执教者提出的问题浅显直白或问题答案就在文本中,找出来即可,根本就无需讨论。
(2)指导不得法。一方面,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对指导的度把握不准。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失时机地中间插话:“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这样是不对的,应当那样。” 这和直接讲授有什么差别。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争论焦点、合作效果,教师“导”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使得学生的争论越来越偏激,合作学习显得形式、异位。
(3)评价不科学。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但在教学时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中的某些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对全体的评价和奖励。例如,在某小组成员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后,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决定从何时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法和步骤的把握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更好开展提供帮助。
何时开展合作学习:
依据合作学习的理念、目标以及当前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经验,一般来说,合作学习适合在以下两个领域开展:
(1)综合性应用。在运用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或用多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师设计的实践任务时,势必涉及问题的分析、任务的分解以及实现技术的选择等环节,而这些要素的确定,学生不通过讨论、合作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复杂任务的完成,还会带来实现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分工合作应该是理想的选择。
(2)开放性探究。开放性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上的扩展,比如学科整合的任务探究;二是探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这种跨学科、创造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不但为合作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跨学科的探索肯定促成组内成员异质程度的增加,为分工创造了条件),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高效地达成合作学习既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二】基于小组合作的网络信息获取、处理和发布:“我来做个小导游”。
本课是一堂集共享文件夹的设置、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信息的下载等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教师通过营造“我来做个小导游”的虚拟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一份旅游计划表和相关景点的典型资料(图片和文字),以达到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本案例中,单靠个人的力量一节课中是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的,这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合理地契机。而且通过虚拟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小组协助学习的欲望。
开展协助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步骤,这些模式和步骤对于初始阶段的尝试往往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一般我们可以对参加学习的成员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目的,成功的小组分组不仅可以高效地达成既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可以体现和达到社会性目标,即表达、交流、合作等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学习的设计就是小组分组和小组活动设计,小组分组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得失。
【案例三】对于案例一中的教学准备工作,某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以3人为一组,分组时尽量安排每个小组有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和一名绘画(书法)比较好的同学,并要求各小组在课前讨论确定宣传画的构思。
该教师在分组这个关键环节上的处理就非常出色:他既没有随意地进行自由分组,也不是采用同质分组和基于层次的异质分组,而是抓住作品创作的两个关键(创意和制作),按照学生的技能特长进行异质分组,很好地解决了由于创作空间增大而可能带来的无从着手的尴尬。
(2)对小组及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合作学习以小组探索为基本特征,但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和调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了。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统观各学习小组的情况,并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当发现合作小组的学习流于形式时,教师要给予引导,提出要求;当合作小组的学习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合作小组的学习出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加学习成员合作的热情。
【案例四】小组合作制作贺卡:感恩父母。(2课时)
学生已经完成图像处理基本操作的学习,时值母亲节前夕,为了让学生综合练习photoshop的各种工具,老师向学生布置了“感恩父母”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制作,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课前准备工作略)上课伊始给出任务,为了明确任务,教师给出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作品:(1)能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2)贺卡要图文并茂,版面要美观、大方,标语要有创意。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素材的制作和收集、作品的制作。在这个阶段,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本案例中,执教者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就非常到位,最突出的是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上,利用母亲节前夕这个契机,给出了任务“感恩父母”,比较到位地落实了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理念。体现在自主学习的指导上,教师不但在活动前明确完成任务的目标,而且引导小组展开讨论,进行任务分析,把原本笼统的总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易于实现的子任务,为小组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更值得提倡的是教师在介入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不是简单地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指明方向和思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分层教学。
(3)对合作学习实施准确的评价,提高合作后劲。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是对合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所以,教师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下转第29页)(上接第20页)使小组之间出现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案例五】(接案例四)两个课时后,每个小组基本都完成了贺卡的制作,教师在课后把这些作品打印出来发给各个小组并在教室里张贴。当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贺卡时,个个欣喜万分,满足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进行显性的教学评估,只在课后把所有小组的作品打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做也起到一定的评估作用。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范围内的作品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自身不足,挖掘自身潜力,然后通过作品的完善来达到自身意义建构的目的,最终完成能力的高效攀升,显然进行这样的作品评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后续教学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何其的重大。与此同时,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济良,李尚仁.初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耀威.简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5] 苏育仁.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3.21(1).